【正面看生活】如何管理好情緒
聖嚴法師開釋
問:從醫學和心理學來看情緒,它是自然反應,那麼佛法是怎麼看待的呢?
答:情緒可分為健康的和不健康的情緒。所謂健康的情緒,就是享受、欣賞、歡愉,這是一種快樂的感覺,也就是賞心樂事。
通常若有人說到:「你有情緒啊!」這多半是指不健康的情緒,包括怒、怨、恨,或是討厭、疲倦等都是。因為不健康,所以會傷害自己的身體和心靈,身心受了影響便會影響到家庭、事業,甚至跟朋友之間相處的關係。
凡是以自我中心出發的,都叫做情緒。人為什麼要做好事?大家總是希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希望做好事以後可以得到回報、可以升天,能夠在人間享洪福,這些希望都算是人的情緒。
從佛法的觀點來講,有造惡的情緒,也有修善的情緒。上述這些做法與觀念,對一般人而言是好的,但是以佛教的立場,福享完了以後還是會受苦,並不是徹底的解脫。最好還是能從自我中心得到解放,得解脫之後就沒有情緒,只有智慧和慈悲了。
問:情緒有能量,是否可以轉負面的情緒能量成正面的?
答:情緒能量是可以轉化的。在佛法裡面有一個名詞叫做「精進」,還有一個關於參禪者的名詞,叫做「大憤心」,也就是大憤怒心。大憤怒心是發憤圖強的意思,「憤」也可以作「奮」,即是奮鬥、精進的意思,是指痛下決心,自己非得要完成不可,這本身是一種情緒,但這個情緒是正面的,是往好的方面去發展。
如果一個人沒有「發憤圖強」這種意志力的情緒來支撐,做任何事情都會半途而廢,都可能虎頭蛇尾、淺嚐即止,不可能把一樁大事完成,也不可能有始有終,所以人還是需要有正面的情緒。
然而正面的情緒還是自我中心,仍是以「我」為出發點想要完成某件事。至於想要成佛,就必須要有精進心。事實上,精進心是一種淨化了的情緒,它不傷害人也不傷害己,只是在修行的路上一直往前走,好像是一種能源、能量,如果沒有這種能量的話,修行就修不成了。
所以佛又稱大雄、大力、大慈悲,能夠得大解脫。大解脫即是大智慧,這個「大」的意思,就是從精進心產生的。
問:法師說我們有造惡的情緒,也有修善的情緒,那「精進心」就是修善的情緒嗎?
答:修善的「善」有兩種,一種是自我中心的修善,一種則是為眾生的修善。為眾生的是慈悲,為自己的則是以自私心修善。
若是希望以後得到回饋,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心態來行善,這是自我中心的善,希望得到利益,這算是好事,一般來說我們也鼓勵。
另外一種善是絕對的善,也就是超越自我中心的善,心中只有眾生沒有自我,願意為眾生而受苦受難。這種善是清淨的善,我們稱為「慈悲」,稱為「菩提心」。
問:當情緒正在醞釀但還沒有升起時,有沒有方法察覺,並且化解?
答:這很不容易!有修行的人比較可能做得到。所以平常要練習打坐或是靜坐,透過這樣的修煉,能夠覺察自己的心理反應。
通常,人沒有辦法發現自己的心理反應,當覺察到心理出現某種反應,還不知道這就是情緒。還有一種是自己心裡已經不舒服了,即使嘴上沒說,臉上可能已經有表情了!對於這些情緒,是可以用方法來避免爆發的。
面對這種狀況,最好的方法是體驗呼吸,覺察呼吸從鼻孔出和入的感覺,或者用念佛號的方式來改善。聽到一句令自己不快樂的話、見到一件不喜歡的事,或發生了一樁不幸的事件,就念「阿彌陀佛」!不要只是念一句,要持續不斷地念下去,這樣自然而然就能夠化解情緒了。
當知道自己心裡不舒服,藉由不斷誦念「阿彌陀佛」或「觀音菩薩」來化解,是很有幫助的,聽著自己念阿彌陀佛,想像阿彌陀佛就在面前,這樣,情緒自然而然就會平復下來。至於其他的宗教如基督教,則可以念「哈利路亞」。
當問題來了,不要用脾氣來解決,而是要用理性來解決,以這樣的方式訓練自己、幫助自己,讓自己安靜下來,就可以把事情處理得更加圓滿。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覺情書>>---
http://www.ddm.org.tw/ddm/master/main.aspx?cateid=489&contentid=14561&pag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