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慶早年因家貧讀不起書,只好去做買賣。
16歲的王永慶從老家來到嘉義開一家米店。
那時,小小的嘉義已有米店近30家,競爭非常激烈。
當時僅有200元資金的王永慶,
只能在一條偏僻的巷子裏承租一個很小的鋪面。
他的米店開辦最晚,規模最小,更談不上知名度了,
沒有任何優勢。在新開張的那段日子裏,
生意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剛開始,王永慶曾背著米挨家挨戶去推銷,
一天下來,人不僅累得夠嗆,效果也不太好。
誰會去買一個小商販上門推銷的米呢?
可怎樣才能打開銷路呢?
王永慶決定從每一粒米上打開突破口。
那時候的臺灣,農民還處在手工作業狀態,
由於稻穀收割與加工的技術落後,
很多小石子之類的雜物很容易摻雜在米裏。
人們在做飯之前,都要淘好幾次米,很不方便。
但大家都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
王永慶卻從這司空見慣中找到了切入點。
他和兩個弟弟一齊動手,
一點一點地將夾雜在米裏的秕糠、
砂石之類的雜物揀出來,然後再賣。
一時間,小鎮上的主婦們都說,
王永慶賣的米品質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煩。
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米店的生意日漸紅火起來。
王永慶並沒有就此滿足。
他還要在米上下大功夫。
那時候,顧客都是上門買米,自己運送回家。
這對年輕人來說不算什麼,
但對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就是一個大大的不便了。
而年輕人又無暇顧及家務,買米的顧客以老年人居多。
王永慶注意到這一細節,於是主動送米上門。
這一方便顧客的服務措施同樣大受歡迎。
當時還沒有“送貨上門”一說,
增加這一服務專案等於是一項創舉。
王永慶送米,並非送到顧客家門口了事,
還要將米倒進米缸裏。
如果米缸裏還有陳米,他就將舊米倒出來,
把米缸擦乾淨,再把新米倒進去,然後將舊米放回上層,
這樣,陳米就不至於因存放過久而變質。
王永慶這一精細的服務令顧客深受感動,
贏得了很多的顧客。
如果給新顧客送米,
王永慶就細心記下這戶人家米缸的容量,
並且問明家裏有多少人吃飯,
幾個大人、幾個小孩,每人飯量如何,
據此估計該戶人家下次買米的大概時間,記在本子上。
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
他就主動將相應數量的米送到客戶家裏。
王永慶精細、務實的服務,
使嘉義人都知道在米市馬路盡頭的巷子裏,
有一個賣好米並送貨上門的王永慶。
有了知名度後,王永慶的生意更加紅火起來。
這樣,經過一年多的資金積累和客戶積累,
王永慶便自己辦了個碾米廠,
在最繁華熱鬧的臨街處租了一處比原來大好幾倍的房子,
臨街做鋪面,裏間做碾米廠。
就這樣,王永慶從小小的米店生意
開始了他後來問鼎臺灣首富的事業。
王永慶成功的例子說明,
不要以為創造就非得轟轟烈烈、驚天動地。
把一粒米這樣細小的工作做好同樣也是一種創造。
漆黑中最亮的光 誰都可以親眼看 祢用慈愛吸引我 讓我經歷愛更多 祢降生為救贖我 感謝祢親臨救助 不用懼怕不怯懦 因祢總守在
飛行在一萬英呎的高空,才發現未讀的訊息。 三天後的一句問候,探尋曾經的記憶。 時間不會在空氣中凝結,失去的瞬間會永遠烙印在心
明白到被禁錮受害人很淒滲,因此,本人在行動上陪伴受害人捱過,從前,每天吃2,000台幣,今天,180度改變,每天,履行到只吃上限300台
23,985KM-2KM=23,983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