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痛、死與恐懼
愛與痛與死與恐懼
文/吳仁麟
你比較怕死還是比較怕痛?
你寧願痛苦的活著還是快樂的死去?
半頹廢男人想得很清楚了,他真的比較怕痛,
他一直希望他的死亡能夠沒有恐懼和痛苦,
那其實是他對自己生命最大的期許,
如果他能祈禱,如果他要祈禱,
這也會是他對萬有最大的請求了。
是的,對他來說,人生沒有比這件事更重要的了,
他一直希望自己的死亡沒有恐懼和痛苦,
因為他相信死亡就是生命最大的恐懼和痛苦,
如果能幫這兩件事買單,
死亡這件事就會出現不同的意義,
沒有了恐懼和痛苦的死亡,
就不會是一般人所認知的死亡,
也許死亡這件事就會變得很中性,很沒有負面色彩,
就只是生命的一部份。
但是,如果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那人類為何總是如此的抗拒和恐懼死亡呢?
那甚至是人類的文明和道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人類的文明總是想辦法讓生命遠離死亡
(而不是追求更好的死亡品質),
人類的道德教條更是以死為最大的罪與罰,
卻總無法想清楚除了老天還有誰有資格來結束人的生命
(連政府也不能吧,政府也只是人組成的,
人怎麼能有資格去決定結束人的生命?)。
更讓人好奇的是,
每個宗教又都好像在告訴世人要坦然的去面對死亡,
讓每個人相信死亡是為下一世的生命做準備,
所以這一世的生命只有一個目的,
就是為了讓下一世的生命更好,
所以下一世的生命任務
仍然是為下下一世做準備,以此類推。
如果每一世的生命都是為了下一世做投資,
就好像一個人拼命的把錢存到銀行裡去,
那這個人有沒有想過他這樣一直存錢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存錢不是為了花錢,
一直為下一世而活卻不知這一世為何而活,
每當半頹廢男人想到這樣的問題時,
就不能自主的想到生命和死亡之間的永恆且沒有結局的拔河,
而人正好處於這場拔河的某個中間點,
明知道自己終究會被拉到死亡的一端,
卻不斷的費盡心機的去讓自己能更堅強的接受死亡這件事,
一方面也用盡各種方法讓生命流逝的速度變慢,
一方面卻透過宗教來為自己合理化這生命不可免的共同結局,
讓自己能安心認命的去接受死亡。
他越想越確定,
人生的一生其實並沒有真正做過什麼事,
人這種動物不管存在地球上多久,
從出生到死的每一秒其實都只在努力做一件事,
用自己認為最好的方式去面對死亡,
有人選擇立德(但,那真的都是德嗎?),
有人選擇立功有人選擇立言(當然,是功是言就看個人認定),
每個人都努力的想說服自己和別人
自己並沒有白來這世上走一趟,
用留下生命紀念品的方式來證明自己活過。
是的,每個人都會用自己的方式來證明自己活過,
像他是用愛情。
愛過就是他活過的證明,
他也總試圖用愛來消除對死亡的恐懼與痛苦,
愛成了他的強心兼麻醉藥,
他知道,只要他能自以為是的去想像自己處於愛情之中
那便會讓他對於生命有種全然不同的感受,
那讓他敢於去凝視死亡,
至少,在愛裡的那分分秒秒
都讓他對死亡沒了恐懼也沒了痛苦,
因為失去愛的恐懼和痛苦總是巨大得讓他不知該如何,
因他其實了解,愛情總會逝去,
如同生命一樣的結局。
這個算術其實一點也不複雜,
生命可以什麼都不做,
但是最終還是要面對死亡所帶來的恐懼和痛苦,
趁活著的時候好好去愛,
一樣難免有恐懼和痛苦,
但死去之後至少賺到了愛。
所以,他總努力用每個現在去愛,
他一直在愛,愛得越久,
愛於是對他不再只是愛,而是一門功課。
半頹廢男人相信生命的每一秒都是禮物,
生命最大的意義就是活著的每一秒,
那每個當下就是生命本身最大的恩賜與意義,
因為每個當下都不會再回頭了,
每個當下其實也都不存在的,
當你意識到這一刻是當下時,
當下其實都已經過去,
人生其實真正擁有的都是過去,
但是過去如何對一個人其實都已經沒有意義,
每個人都只有未來,
但是未來也都只是將成為過去的現在,
就像愛情只在當下成立,沒有過去也不屬於未來,
但沒有人能留得住每個當下的愛。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人要去活在愛情裡吧,
在愛情裡,人總是忘了過去現在和未來,
活在一種很特別的情境裡,
等愛情一過去,殘酷的現實又回來,
提醒你生命只不過是一場無止盡和死亡對話的殘酷遊戲,
只有在愛情裡,人才能逃脫,暫時不用去面對這一些,
因為愛情總是永無止境的模擬一次次生命的開始與結束的樣態,
在愛情裡,一顆心不斷的生生死死受盡折磨,
死亡對生命只有一次,
愛情卻可以讓一顆心不斷活起來又死過去,
一次又一次。
愛情不斷的在半頹廢男人的生命裡來了又去,
一開始,他無從了解這其間的意義,
在走過這些感情之後,他回頭一望,
竟覺得這些逝去的愛情
像是上天給他用來理解人生的神諭。
愛情是他人生中無法逃避的必修課,
教會他如何面對死亡與痛與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