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佛修行的人,應該具備兩種態度-內方、外圓。
「內方」是指應把握佛法的原則和自己的身分、立場,
不要放棄自己的立場,也不要將自己的身分顛倒了。
「外圓」是要柔和能忍,
柔並不等於是隨波逐流,仍須堅守崗位;
如同有彈性的海綿,壓了它,
不但不會反彈,反而會凹陷下去,
等壓力離開後慢慢地又回復了原狀。
為人處事不要剛強、任意,
必須是柔和的,但要有立場,
這是依律、依法而守原則,
否則會傷害他人也會傷害自己;
如果又對人反應太快或太激烈,
對方便會反抗、反彈。
六波羅蜜中,就有一項是修忍辱行。
修學佛法的人,沒有一件事不能忍,
也就是應該學習海綿的精神。
但有人誤解佛教的忍辱是一味地忍讓,會讓人欺負;
並且認為,如果壞人不受處罰會更壞,
將使得好人無路可走,變成全是壞人橫行的天下。
這種想法並不正確,也不是事實。
我們應該要這樣想,
多半的人可能會一時失去理性,不能控制自己,
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事。
雖然在人類的性格裡,
多多少少都潛藏著一些獸性的成分,
但是我們不要如此形容它,
而是要說,人的內分泌組織及生理系統偶爾會失調,
因此沒有一個人的身心是百分之百的平衡。
雖然由於教養和環境的關係,會懂得自我約束,
但有時候仍會有反常現象出現的可能,
所以我們要用修行或感化的方式來調整及改善它,
應該經常注意並隨時調整、調柔自己的身心,
然後這些生理作用,慢慢地就會受到修行力量的影響。
我們學佛的人,應以慈悲心待人,
以忍辱心來接受一切的橫逆,
但亦要用智慧來解決所面臨的橫逆。
( 一九八九年八月二十四日 )
快樂肥妞
感謝山中怪叔叔美圖分享~
很久沒有分享好文章了.其實這篇文章是從"鐘穎"老師推廣鄧惠文老師開的"榮格心理學"線上課程寫的一篇文章 但事實上我看了那麼多心理
■潘文良著作集>勵益品>魚雁千里共今緣>鍾佳芸即時通_004 ◆2005.10.05.三 ◆2005.10.13.四 ◆2005.10.05.三 21:12:3
2024.09.14 【奧入瀨溪】是我非常喜歡的景點 # # 這片森林步道 走幾次都願意  
■臺語字詞 ◇林明山 ◇潘文良_1 ◇王啓陽 ◇潘文良_2 ◎尚上 臺灣隊尚勇? 臺灣隊上勇! 臺灣隊,還算勇?
申命記26:1-19 26:1你進去得了耶和華你 神所賜你為業之地居住、 26:2就要從耶和華你 神賜你的地上、將所收的各種初熟的土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