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亞當‧傑克森
「名留青史的人,沒有一個是過著舒服的日子。」
~老羅斯福
假設逆境是正向結果的前身,而重創讓人身心成長,
人們經常會問:痛苦與苦難到底是必需品,還是好東西?
創傷,只是一個機會點!
當然,如我們所見,
痛苦與苦難導致個人的成長與機會的呈現,
而這些成長與機會也只有透過苦難與痛苦方能找到。
但是受苦是不是成長過程中所「必需的」?
泰代斯基教授與卡爾霍恩教授,
這兩位研究創傷後成長的翹楚曾經明白解釋過這一點。
他們說:「我們絕對不是說創傷是好的,
對於大多經歷過創傷的人們而言,
創傷後成長與悲痛兩者同時存在,
成長來自於奮鬥,而非來自創傷本身。」
兩位專家接著強調說:「對成長而言,創傷並非必要的」。
他們說:人們在「變成熟與朝向有意義的方面發展過程中,
並不一定要經歷悲劇或創傷」。
創傷並不會保證個人成長,
雖然創傷後成長的例子不勝枚舉,
但是生命危機、損失與創傷都是不受歡迎的。
意義,在停止苦難發生!
創辦「意義治療法」的維克多.弗蘭克醫生
也問過同樣的問題:
到底「受苦」是否是找到生命意義的必須條件?
他的答案也是很果決的,他說:「絕對不是。
我只強調生命的意義儘管可以在受苦的條件下
(甚至是經由受苦)找到,
除非這受苦是無法避免的。」
如果苦難是可以避免的,
那麼最有意義的事情就是停止苦難的發生。
弗蘭克醫生認為,沒有必要的個人苦難
「是種受虐狂的行為,而非英雄的行為」。
樂觀,總是最佳選擇?
除了了解樂觀可以給我們生命帶來的好處之外,
有時候保持樂觀不是一件好事。
馬丁.塞利格曼教授曾言明:「如果失敗的代價甚高,
那麼保持樂觀並不是好的策略。
如果面對風險很大又是不確定的未來,
保持太樂觀並不會讓事情有正面的回饋。」
塞利格曼警告,
當失敗代價很高的時候,樂觀必須謹慎使用。
舉例來說,參加派對的人
在喝過酒後決定要不要開車回家,
這種事情就不可以使用樂觀性來做決定,
因為風險太高了。
另外,當你走進賭場的時候,
保持樂觀也不是個很好的態度(除非你會記牌),
因為機率的法則告訴我們,到了最後總是莊家贏錢。
此時,不管多麼樂觀的人都會輸錢。
蘇珊‧西格斯特姆(Suzanne Segerstrom)教授
也主張相同的建議。
樂觀者通常比較堅持,
她說,但有時候放棄是最好的選擇。
「成功的機會和失敗的代價之間,必須取個平衡。」
如果成功的機會非常小,而失敗的代價太高,
那麼最好就是接受失敗。
樂觀主義者通常較容易獲致成功,
因為他們願意接受風險並投注各項資源,
就是為了達成目標,
但仍必須兩相權衡這些風險和可能發生的失敗。
每當遇到重大危機時,
可以參考一句阿拉伯諺語:
相信真主,但是要綁好自己的駱駝。
(作者為著名的勵志演講者及企業家。)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mar/9/today-work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