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一個名詞叫「愛語」,
意思是指慈愛的語言、態度與表情。
也就是能夠把自己內心想要對人表示的關懷、體貼
和勉勵,透過語言、表情,或手勢等肢體行為表現出,
像是點頭、微笑,這些動作,都可以算是「愛語」。
愛語,不只侷限於語言。
我們的臉部表情、眼神都是會講話的,
連身體動作也會講話,所以稱之為「肢體語言」。
只要你心裡很慈悲、柔軟,對人非常關心,
你所表現出來的任何一個動作、表情,
哪怕只是一句話而已,都會讓人感覺到非常的溫暖,
這就是愛語的力量。
愛語的「愛」,不要只把它當成是男女感情的愛。
愛有很多等級和層次,最低的層次是自私的愛,
那是充滿了佔有與貪婪的愛,
例如我愛吃、我愛看、我愛聽、我……,
但這些真的是愛嗎?
這些愛都是在追隨自己的貪欲或本能,
只是為了滿足個人的欲望,不是愛語的「愛」。
真正的愛,是放下自己,
一心一意為對方設想,真誠讚美、體諒對方。
因此,愛語是佛教的「四攝法」之一,
「四攝法」也就是四種攝化眾生的方法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用這四種方法,先表達對人的關心、勉勵、寬容和諒解,
以真誠的善意和對方往來溝通,
之後才用佛法來和他們交換意見。
譬如,當你在和小孩子玩的時候,
就要玩得像小孩子一樣,讓小孩子玩得很高興,
而不要端出大人的架子。
以我來說,我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
但每次遇到小孩子,我都能和他們玩在一起,
不會覺得他們很討厭、煩人,小孩子也都很喜歡我,
覺得我好像就是他們的一分子一樣。
同樣的,如果是和老人家相處,
即使你年紀不大,也要放緩步伐,
就好像你也是步履蹣跚的老人家一樣,
一步步慢慢陪著他走,這樣他就會覺得很溫馨。
要做到這樣,必須是為他人設想,
把自己的利害得失放下,
不會一直想著自己應該是個怎麼樣的人、
堅持非得照自己的方式不可;
而是能處處為對方著想,瞭解對方需要的是什麼、
現在的情況如何,這樣才是愛語的表現。
表達佛法不一定非要用佛教名相不可,
那些深奧難懂的名詞,
有時候反而容易讓人覺得佛法很有距離,甚至害怕。
所以我們要用對方聽得懂的話來溝通,
而且在態度上,必須是關懷的、慈悲的;
如果你老是對別人說:
「你要這樣這樣……那樣那樣……」,
那是在教訓人,不是愛語。
愛語應該是循循善誘,讓別人覺得你跟他很親近,
而且覺得你說的話、做的事,
都是他也應該做的、也應該聽的,
而願意主動向你學習。
由於你的一言一行都合乎佛法的標準,
所以你的愛語也合乎四攝法裡的「攝」,
自然能讓別人認同你,也會跟隨你一起,
照著佛法所說得來做,這才是真正得「愛語」。
(大法鼓 第701集)
摘自「人生雜誌265期」
讓父母快樂並鼓勵弟弟妹妹上進,關鍵在於愛與支持,以下是一些具體建議: 讓父母快樂 表達感恩與愛意 經常感謝他們
https://www.td.gov.hk/tc/transport_in_hong_kong/pedestrians/pedestrian_crossing_facilities/tadep/index.html
因為下雨,工地沒什麼事,時芊芊便蹭工頭老許的車,提早回T市了。 回去後,她還是硬著頭皮回公司一趟,跟上司說明
好久沒有分享這種隔離防曬霜的護膚品囉,最近餅乾比較常化妝, 每天都要出門所以一定要化妝,這時候就必須擦隔離霜之類的
今天早上,嘟嘟開始不吃不喝,狀況很不對,家居醫生來看到說,嘟嘟狀況不好,先帶到醫院,我也跟著去,到了醫院,嘟嘟情況一樣,安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