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30 10:00:38 若無

自見本性,無有差別

 

聖嚴法師開釋

一、法無頓漸,人有利鈍

《六祖壇經》的第十六條說:

「善知識,法無頓漸,人有利鈍。

迷即漸契,悟人頓修。

自識本心,自見本性,

悟即元無差別,不悟即長劫輪迴。」

這一段文字雖然短,但是內容非常豐富,

談的是修行的頓和漸、迷和悟、快和慢。

六祖惠能說:「法沒有頓和漸的差別。」

其中,「法」是指我們需要用的方法,

以及用方法所希望達成的目標,

包括理論的、實踐的,以及實踐的過程與目的。

有的人很快就開悟了,

有的人這一輩子是開不了悟的,

甚至下一輩子也開不了悟。

在《法華經》中說,有一尊佛,

他曾經修行了六十劫都沒有開悟,

法不現前,但他還是持續不斷地修行。

對他來講這是「漸」。

另外,《法華經》裡也提到一位龍女,

她只有八歲,可是卻即身成佛了,這就是「頓」。

因為如果是利根的人,一點就破、一點就通了;

如果是鈍根的人,那要花很長久的時間來訓練。

我從小對於數學沒有興趣,一看到數學就趕快逃,

一直到現在,數字還是弄不太清楚,

所以在數學方面,我是一個低能、鈍根的人。

但是有些人天生有數學天分,一下子就學會了。

還有,很多人一摸電腦就會,

而我則是一看到電腦就怕。

可是,對於佛法,我是利根的人。

昨天有一個人看到我在讀藏經時,

不是由前往後一行一行、一個字一個字的看,

他問:「師父,您看得這麼快啊!」

我說:「因為我已經很熟了,當然看得快。

對你來講,因為不熟悉這些名詞,

所以會看得很辛苦。」

其實這是要經過訓練的,

我不是一出生或一下子就變成利根的人,

也是訓練出來的。

修行也是需要練習的,

即使是鈍根,練習以後也會變成利根,

可是若不練習,永遠就是鈍根。

還有,要對它有興趣,

否則你再怎麼練也不會變成利根。

因為有了興趣,你會想要練習它,

自然而然會變成利根,

因此要持續地、不斷地練習。

二、深種善根,用心經營

為什麼人有利根和鈍根之分?

因為有的人善根很深厚,有的人很淺薄。

「善根」就是我們已經打過的基礎,

這多半是指在往昔生中所打下的基礎,

例如釋迦牟尼佛是經過了三大阿僧祇劫後,

才能夠成佛。

我們這個世界上只有釋迦牟尼佛已經成了佛,

未來彌勒菩薩將成佛,但是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因為現在生到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是善根不夠,

所以釋迦牟尼佛發大慈悲心,

希望這個世界上的人能種善根,

只要我們能聽聞到一句佛法,即是種善根,

能夠修行一天,也是種善根,

更要不斷地、不斷地經營,壯大我們的善根。

我去年在房子旁邊,播下了一些花種,

之後下雪了,於是用草把它們蓋起來,

等今年不下雪的時候,

再把草拿掉,它們就會開始發芽。

剛開始它們看起來瘦瘦黃黃的,好像沒什麼希望了,

但是我的侍者每天為它們澆水,

每個星期再施一點肥,並且除草,

很用心地經營和照顧,

結果現在這裡和禪堂後邊的院子,

都開滿了這些花。

如果你不妥善地勤於經營和保護,

能開一、兩朵瘦瘦小小的花給你看,已經不容易了,

甚至還沒開花,就連根都枯爛了。

所以,善根需要好好的經營,

只要善根深厚,就不怕沒有果子吃,

如果只是希望看花、吃果子,

而沒有想要在根上面經營,這是顛倒的。

迷的人要漸漸地修,

如果迷的人不修行,卻希望頓悟,

這就好像不種豆而想吃豆,不種花而希望看花一樣。

普通人自己沒有種豆子,

可能會去買豆子、偷豆子,甚至搶豆子,

但是自己不修行,你根本連搶也搶不到,偷也偷不到。

所以,只有自己好好地耕耘才行。

那麼迷人漸漸地修,要修多少時間?

不要著急,先種善根、培養善根,

等善根培養好了,自然會開花結果。

但是,我們看到禪宗的許多公案,非常令人羨慕。

譬如,馬祖禪師有一位弟子,原本是個獵人,

有一天遇到馬祖,馬祖問他:

「你一箭能射幾隻鹿?」他說:「我的箭很準,

每箭必中,百發百中,但是一箭只能射一隻鹿。」

馬祖說:「你沒什麼了不起,

我一箭就能夠射一群鹿。」

獵人說:「你是個和尚,怎麼沒有一點慈悲心,

一箭就要射一群鹿?」

馬祖回答:「既然如此,許多的鹿是生命,

一隻鹿也是一條命,你又怎麼忍心射鹿呢?」

他聽見之後當下開悟,於是把弓箭燒掉,

出家去了。一個專門打獵的人,卻一下子開悟了,

而這即是利根,是頓悟。

修行必須漸漸地、慢慢地來,才能夠得到佛法的利益;

如果你是利根人的話,

一下子機緣成熟,很快就開悟了。

不需要羨慕別人,以為是他的運氣好,

或是上天對他特別優厚,

其實不是,而是因為他過去已經修行很長的時間,

所積累的資糧多,所以機緣成熟時,很快就能開悟。

三、悟境的層次

「自識本心,自見本性」,

是說自己能夠認識自己的本心是什麼,

也能夠見到自己的本性是什麼,

這不是靠天,也不是靠佛,而是靠自己的善根。

「本心」是什麼?心,有妄念心、有智慧心。

妄念心是虛妄心,而智慧心是本心,

除去妄念心之後,智慧心就會出現。

所謂「妄念心」即是有自我中心執著的心,

也叫做「虛妄心」,而放開自我中心以後,

你能夠見到智慧,也就是智慧現前。

「本性」是什麼?本性是佛性,

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具備成佛的可能性。

如果沒有佛性,人就不可能成佛、不能開悟。

在成佛以前先要見性,也就是開悟,

但開悟不等於成佛,而是知道、肯定自己有佛性。

如果以水來譬喻佛性的話,

就好比我們天天都在喝水,應該知道水是什麼,

可是對於從來沒有見過水,

也從來沒有喝過水的人而言,即使你告訴他有水,

他還是不曉得水是什麼。

等到拿水給他看,或是指給他看,告訴他這是水,

他才能瞭解,這就是見到了水,

但還沒有喝到水。接著讓他喝水,

知道水的味道,再進一步教他進入水裡,

跟水生活在一起,最後,他自己化為水,

不見了,只有水,沒有自己。

以上可分為幾個層次:

首先,不知道有水;然後,看到水,知道有水;

接著,喝到水,知道水的味道;之後,自己進到水裡;

最後,自己化為水,而自己不見了。

這是一層一層的,

所以不是一下子開悟、見性之後,

自己就跟佛完全一樣,

而是已經肯定地知道自己跟佛一樣,有成佛的可能。

所以,悟境有深、有淺,有大、有小。

除了善根之外,努力非常重要,

如果過去的善根不夠,現在加倍努力,

還是可以補救。

以參話頭而言,就是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大疑」是進入了大疑團,而且是非常強的疑團,

如果疑團爆炸了,你會有大悟的可能;

「小疑」是你有疑,也可以進入疑團,

但是力量不強,雖然可能也會有一點小爆炸,

可是光度不夠強,所見到的也不是很深;

「不疑」是沒有疑情,就只是念話頭一直念下去,

永遠也不會開悟。

如果開悟了,那麼頓和漸、利和鈍都是相同的;

沒有開悟的時候,才會有所分別。

不過,若不是徹悟的話,

則還是有頓、有漸,有利、有鈍。

然而,沒有悟的話,

那是在醉生夢死、長劫沉淪之中。

四、人身難得,把握修行

請你們不要認為沒有關係,心想:

「反正善根要慢慢的培養,

連釋迦牟尼佛都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

所以我還是慢慢來好了。

這一生已經覺得很累了,不修也沒關係,

下一生再修吧!」或是以為

「這一生好像修不好,那就留著下一生再修。」

釋迦牟尼佛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中國難生,善友難遇。」

人體這樣的形狀,是很好的修道工具,

一旦失去了這個身體,是否有機會能夠再得到?

如果我們的煩惱很重、業障很重,

這個人身是保不住的,死了以後會到哪裡去?

不知道。

佛經形容人身難得,

就好像是大海裡的一隻瞎眼烏龜,

海面上漂浮著一塊木頭,木頭上有一個孔,

這隻盲龜五百年才會浮出海面一次,

而牠的頭剛好能從那塊木頭的孔裡伸出來,

機率是這麼的低。

不要以為現在不修行沒有關係,

我們下一次再修;這一次禪十打得不好沒有關係,

下一次再來。你可能會來,也可能來不成了。

你說:「沒有問題,我的時間是自己控制的。」

或許你可以控制時間,

但是,你的命卻不由得你控制。

所以,還是趁著能夠把握的時間,好好地努力修行。

 

本文摘自《聖嚴法師教話頭禪》

 

簡簡單單♥dream 2010-12-31 07:51:49

(悄悄話) 2010-12-31 06:46:03
(悄悄話) 2010-12-31 05:5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