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均
(一)亂中有趣
一九七○年代以來,
台灣社會經歷了一波又一波的民主大浪的衝擊。
在示威、入獄、釋放、選舉的過程中,
民眾對民主的追求,愈來愈堅定;
民主的基石,愈來愈穩固。
台灣人民在華人世界中是走在民主勢頭的前面。
在威權時代,施明德以生命來爭取的民主運動
被保守派認為是「亂源」,
後來他在立法院提倡的「大和解」
以及擔任紅衫軍總指揮,
凸現了抗爭中可以出現「亂中有序」。
每經過一次選舉,尤其是總統大選,
包括陳水扁的二顆子彈,連勝文的一顆子彈,
台灣選民就更成熟一次,怪招愈來愈失效。
過去街頭上有時因遊行帶來的混亂,
實際上不是「動亂」只是「亂動」(借用大陸用語)。
一生具有包容性及同理心的沈君山教授,
在那個群眾對抗年代,常愛告訴各方朋友:
「台灣是亂中有序。」
大陸朋友來台看到一些兩極化的政治評論,
常難掩其新奇、興奮,驚訝的心情:
「台灣真是一個『亂中有趣』的社會。」
只要不是當事人或受害者,
那真是旁觀者很傳神的形容!
(二)亂中有「懼」
在台灣貼近的觀察,
如果只看到民間的企圖心與生命力,我會信心飛揚;
如果只看到政府部門,就憂心忡忡。
不論那一個黨執政,不少的棘手問題幾乎無解:
很難找到優秀人才擔任公職
(抓肥貓變成了最後一根稻草);
政黨惡鬥與利益團體結合,
阻擋了重要法案的通過;
「白吃午餐」的心態在兩黨共同討好選民的政策下,
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例如台灣有全世界
便宜到不合理的水價、電價、油價!
台灣的「亂」,
早已超越了當年的示威混亂及街道雜亂,
而是深沉的心理上的一種「亂」
─亂了堅持,亂了共識,亂了方向。
在總統選舉起跑聲中,更是亂象叢生:
呈顯在對國家認同的缺乏,對公共政策的爭辯,
對兩岸關係的不確定,對自己白吃午餐的加碼。
這種「亂」會產生極大的不確定感及恐懼,因為
(1)它使重大政策(從國防、教育到環保)
產生分歧。
(2)它使重大投資案
(包括投資項目、地點、來源等)引起爭論。
(3)它使「政策買票」合理化。
(4)它使兩岸關係的發展陷入僵局。
(5)它使人民安身立命的長期打算出現問號。
這種分歧、爭論、僵局、問號
會使這一代人失去執行力,下一代子孫失去競爭力。
百年來的中國,
都想倚靠一個遠方的「強國」求生存,求保護;
此刻的台灣,雖然還是要靠美國的軍火;
但必須要痛苦地認清,在經濟上是要靠「鄰國」。
可惜近廿年來,李登輝與陳水扁二位總統
一直高亢地倡導「中國崩潰論」與「中國威脅論」,
使兩岸陷入困境,
使台灣失去可以在大陸發揮槓桿的關鍵年代;
此刻全世界在看,是否會如IMF預估,
五年後的中國經濟將會超越美國,變成世界龍頭?
我曾簡單地提出過「台灣中興」的「三中」策略:
發揮中間選民的力量及聲音,
鞏固中產階級的實力,
結合中國大陸的市場。
半年後就有立委及總統大選,
讓全體選民做一次斬釘截鐵的選擇:
(1)台灣是要在國民黨贊成的九二共識
與ECFA之下,與大陸並起、並坐、
並肩地交流、合作、雙贏?還是
(2)民進黨有更好的選擇,更好的策略,
更好的結果?但是必需要交代清楚。
讓這次的選舉終結選民心中的疑慮。
百年台灣經歷太多血淚滄桑;
再也不要出現:
心亂凡事懼,心懼凡事衰。
(作者為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創辦人)
【 2011/07/29 聯合報】@ http://ud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