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2 09:20:41 若無

三回合法練就閱讀力

 

文/ 陳雅慧

為什麼閱讀這麼重要?因為閱讀力
就是一種「自學能力」和「思考能力」。
能夠透過閱讀自學,就是閱讀素養的展現。
這種閱讀力要進步,
需透過更多的閱讀和正確的閱讀策略。

我曾經問過不少老師:
「若給你大一的物理課本,
有沒有信心能透過閱讀來自學?」
結果,99%的老師都連忙搖手並回答:
「不行不行,我沒有那個細胞。」
一個「不行」就把學習之路堵住。

我當然知道多數老師離大一物理很遠,
但最根本的問題是:
老師不覺得閱讀是項自學工具。
如果老師都覺得
「太專業的東西,就一定要上補習班才能學習」,
那傳達給孩子的訊息,一定也是如此。

我寧願老師回答:「沒關係,我就是去讀,
讀到不懂的地方,再查資料、
回過頭再讀一次,或是去問專家。」
那表示至少他肯嘗試。
師長能否先養成用閱讀自學的習慣,
是極重要的關鍵。

在未來,青少年是否具備閱讀能力更形重要,
原因如下:
第一、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工作增加。
工作性質改變,對於讀寫素養要求更高。
第二、知識改變快速,
需要具備自學能力來面對不斷增加的新知。
第三、媒體型態改變,也增加閱讀的負荷。
青少年需要具備理解和分析不同媒體載具
呈現出不同領域知識的能力。

比方說,當我們讀白話文的文章時,
會靠著推敲上下文來猜測一些不懂的字詞。
但是,為什麼文言文的文體,
不能靠著這樣的方式來讀來學,
而必 須倚賴 老師一字一句講解?
是學生真的不會,還是我們太習慣這種教法?
十二年國教給了我們最好的機會,
來試試看教會學生學習的能力。

這樣的教法對現場老師雖然感覺很陌生,但其實不難。
因為成人畢竟有豐富的閱讀經驗,
只需要提點一下,應該都能來協助帶領學生。

從「三回合閱讀法」開始
透過閱讀找到學習的方法,
最重要的就是能否很快掌握閱讀文本的「形式」。
擁有找到「形式」的能力,
就能大量吸收資訊,然後學習。
我提出以「三回合閱讀法」來讀一篇文章,
也就是拿到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前,
不要急著從第一個字開始讀,
先看看封面、目錄和標題,
用鳥瞰的方式認識要閱讀的文章。

第一回合瀏覽,找出文章主要表述方式,
決定怎麼閱讀。
第二回合,以找出的方法進一步閱讀。
第三回合,檢視自己是否理解所讀。

舉例,一個不懂法律的外行人,
會覺得讀一篇法官的判決書好難,
因為好長、不分段、都是專有名詞。
但是熟悉判決書「形式」的人,
就知道判決書會先把所有原告的陳述放前面,
接著是被告的陳述,最後一塊才是法官的判決。
所以法律人都是從判決書的最後一塊,
找到法官判決起點的那一段開始閱讀。
一般人多讀幾次,懂得閱讀策略,
分析出判決書的形式架構後,
其實就會發現:沒有那麼難。

那麼爸媽可以做什麼事情,
增進孩子的閱讀素養?
我覺得讓孩子儘量讀、快樂讀就好,
樂在閱讀也是閱讀素養一個重要的指標。
閱讀策略就交給學校,把家裡的閱讀和學校的分開。
我常常覺得大家都太緊張了,要放輕鬆一點。
一本書,孩子若是讀完以後
腦袋一片空白,也沒有關係啊!
我們大人不常常也是如此嗎?

儘量提供孩子多元的閱讀素材,多讀些不同的文本,
讓他們知道原來文章可以這樣寫、那樣寫。
對於孩子沒興趣讀的書,你就自己讀給他聽,
把感動告訴他,讓他羨慕你。
若是自己都沒有被感動,是一定講不出來的。

很多人也擔心,
考閱讀素養是不是會有評分不公等問題。
我想,
世界這麼多國家都在做,台灣應該也是沒有問題。
十二年國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為什麼不試試看?

 

(悄悄話) 2012-12-23 09:3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