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自在語
我們應該常常問自己快樂嗎?真的快樂嗎?
快樂,並不是來自物質條件的刺激,
而是內心真正的安定與平靜。
聖嚴法師開釋
很多人認為現代人之所以心裡不安,
是因為生活太緊張,同時物質欲望太高,
以致於每天忙碌追求、身心勞頓。
長期生活在這種物欲和緊張當中,
心靈當然難以平靜。
英國文學家也是哲學家羅素,
曾提出「懶散論」加以對治,
他認為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
如果人們太勤勞、太追逐物欲的享受,
當我們把這些資源都用盡的話,
很可能就會影響到後代子孫的生活。
所以他提倡:
人們應該稍微懶散一點、簡單一點,
更加重視精神的享受,人生才會過得好一點。
佛法則是勉勵人要精進,
但是也強調人生就像琴弦一樣,
不能太緊也不能太鬆,
太緊聲音太剛不好聽,而且可能一彈就斷;
卻也不能太鬆,太鬆就彈不出聲音,
所以要調得恰到好處,
不柔、不剛、不緊、不鬆,持之以衡,
這就是佛教「調琴論」所說的精進。
人生也是一樣,羅素的「懶散論」,
應該是用於那些有工作狂的人身上,
他們為了名利地位而拚命追求不停,
總是永遠不滿足、生活得很痛苦,
這樣的人實在是自己痛苦,
也讓別人跟著痛苦。
從資源消耗的角度來講,
我並不認為是因為人們的努力,
才使得地球資源愈來愈少,
而是因為人們不知道怎樣運用資源,
為了自己生活上的便利或生活享受,
就任意破壞自然、傷害自然。
人的生活不能太緊張,
我在帶領禪修的時候,一定是先教放鬆身心,
身心放鬆之後,
做任何事都可以不慌不忙而循序漸進。
但我倒並不一定贊成「懶散論」,
我贊成的是人要有點時間悠閒,適度的放鬆,
像「悠然見南山」這種心情就很好。
但這並不是一天到晚睡覺不做事,
而是偶爾欣賞南山的風光,
然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生活,
還是照常進行,並沒有懶散,
這是過去田園生活的享受。
現在的都市人,也同樣需要調劑自己的生活。
所謂的調劑,就是當工作告一段落的時候,
必須轉換一下,
不要同一個工作一直勉強做下去。
我經常提醒大家反省:
「可不可以不要每天賺錢?
是不是也可以有一天、兩天
做一些不為錢、不為名的事?」
雖然身體一樣在勞動,
但是心境不一樣,感受也不一樣,
這就是生活的調劑。
法鼓山的團體有上萬位義工不斷地在付出,
利用他們的假期、生活的空閒來奉獻,
做得很愉快,
同樣是日以繼夜,
可是跟平常為了賺錢、追求名利的心情
完全不一樣。
所以心情的調適,
能使得一個人的觀念或是感受完全轉變,
這不是靠懶散來做調劑的。
轉換工作環境,或是換一種心情,
調劑一下自己的身心,不一定要懶散,
同樣可以獲得身心休息的效果,
這種不緊不鬆的態度,才是恰到好處的生活。
工作自在語
轉換工作環境,或是換一種心情,
調劑一下自己的身心,不一定要懶散,
同樣可以獲得身心休息的效果,
這種不緊不鬆的態度,才是恰到好處的生活。
本文摘自《 工作好修行:聖嚴法師的38則職場智慧 》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