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德凡
◎【靜思小語】
用愛鋪路,邊鋪、邊走、邊精進。
慈悲喜捨,良醫修練
慈濟大學醫學系本學年大體解剖課程告一段落,
十二位圓滿遺願的大體老師將於明天火化入龕。
王本榮校長、曾國藩副校長等師長,
帶領醫學系三年級同學
與首屆學士後中醫系同學入精舍,
向上人報告明日的感恩追思典禮。
「無語良師許多都是我的好弟子,
志願捐贈大體讓你們探索生命奧祕;
是你們的良師,也是貴人。」上人表示,
他們生時為慈濟志業奉獻心力,往生後奉獻身軀,
只願醫學生能藉此精進醫術、造福人群。
「感恩這分愛心奉獻,就要發願
未來在醫療崗位上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
真正成為『妙手妙法妙人醫』。」
上人舉述三則發生在大林慈濟醫院的事例──
病房住進兩位婦女,同樣是末期病患。
其中一位看不開而苦不堪,
子女想要讓她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而建議入住心蓮病房,
但是她認為孩子是看她沒救了,不想照顧她;
另一位病患是資深慈濟委員,
從蓋醫院到建學校皆有投入,她對生死看得很開,
早已簽下大體捐贈同意書,
對身後事安排妥當,所以心安無罣礙。
一位事業有 成的 女士突然走路難以平衡,
輾轉於各大醫院求診,醫師都告訴她要開刀,
但是不保證手術會成功,讓她心生畏懼,
轉而四處求神拜佛,延誤治療,
導致病情愈來愈惡化,終至必須依賴輪椅代步。
後來到大林慈濟醫院就診,
陳金城副院長同樣建議她動手術,
但請她不要擔憂,醫療團隊會盡全力做好手術。
從副院長的溫言鼓勵中,女士感受到醫護之愛,
不安的心平靜下來,同意動手術。
其後手術成功、恢復良好,很快就出院了,
女士因此視副院長為生命中的貴人。
「人們在面對病痛時,難免惶恐無助;
然而,對於已經了解生死道理、
明白生命價值所在的人,就能輕安以對。」
上人以這些真實故事勉勵同學,
將來在臨床工作上發揮所學,醫病也醫心。
「病痛之苦,分秒皆難過,
最期待 能有好 醫師、好護理師救拔其苦。
要提起使命投入醫療工作,讓病患安心,
成為他們生命中的貴人。」
佛法教導「慈悲喜捨」,
上人期勉同學在習醫路上,
培養「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愛心。
「希望人人都能健康、快樂,
再辛苦也不後悔,就是『大慈無悔』;
能同理病患身心之苦,
即使遇到因病煩躁而態度惡劣的病患,
仍盡心力醫治而不埋怨,是『大悲無怨』;
從醫之路還要培養歡喜、樂觀的心態,
此即『大喜無憂』;
捨出時間、付出愛心,輕聲柔語膚慰病患,
讓病患感到安心、對醫師有信心,
就是『大捨無求』。」
上人強調,
具有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四無量心」,
就是一位好醫師,也是能療治身心之苦的大醫王。
福難求得,從做中修
六祖惠能大師云: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猶如尋兔角。」
高雄委員、慈誠返回精舍精進七天,
上人以此偈教眾,
離開世間欲求佛法,就如在烏龜身上找毛、
在兔子身上找角,是不可能的。
「並非拜拜就是修行,也不是做法會就能修福。
福,要在人群中修得;
若只是去拜、去求,求不可得,還是苦。」
日前印尼靜思堂啟用,
一位受邀與會的天主教神職人員表示,
許多宗教團體只在口頭上宣說教理、教育大眾做好人;
慈濟卻是以身作則,帶人做好事。
上人引以說明,
委員、慈誠平時在社區訪視貧戶、照顧孤苦老者,
「應苦難人的需要而補其所需,
力行菩薩道造福人群,就是真正的修福。」
上人期勉大家持續體會佛法、運用佛法,
讓心靈道場時時清淨莊嚴。
「慈濟人身體力行為人群付出,每天都是在行經。
大家用愛鋪路,邊鋪、邊走、邊精進;
走在前面的人將這條路鋪平,後面的人就會很好走。」
慈濟含藏的法,是生活中的法,
也是可以身體力行的人間法。
上人強調:「學佛不能只是鑽研文字名相,
執著於某一點、偏向某一方。
能行中道,在生活、工作中,
應外境、應眾生根機運用法,
把握有限的生命廣行佛法,就是修行。」
與美國亞特蘭大慈濟人談話,
上人表示,無論投入慈濟多久,都要「舊法新知」,
了解慈濟是「為佛教,為眾生」而成立。
「心中沒有法,
就說不了慈濟、帶不了人來做慈濟,
所以要多吸收法,『晨鐘起,薰法香』。
自知有習氣、缺點,要一分、一寸地改過;
自己的修行成果,自己受益最深。」
慈濟是佛教團體,
卻能與不同宗教信仰者合和互協;
上人表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無私大愛。
「以無私大愛付出,深入人群做好事;
團體整齊、有規律,
就能樹立慈濟宗門形象,接引大眾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