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18 21:38:15日曬的11樓
有關攝影美學的思索:什麼叫做攝影的學會化?美術化?
在思索這個問題前,我想將兩件事說清楚:
一,讓你看了舒服的東西,它可能是藝術,但也可能不是藝術
二,藝術卻可能讓你看了舒服,也可能讓你看了不舒服
這兩件事很明顯的,拍得美的照片可能是一件藝術,但充其量只是一般的藝術,或曰庸俗的藝術。但拍得不美的,或說不符合你的美感經驗的,可能不是藝術,但也可能是藝術,而且是極其前衛的藝術。因為藝術的先決條件就是要創新,藝術品是留了下來,但藝術的腳步其實是在前進的,不要以為看了巴洛克的藝術畫作就以為現代藝術僅止於此。
因為一的陳述是如此容易被滿足,至少只要舒服就會讓一般人叫好,也因此導致平庸俗的藝術家──或稱技藝者──躲在一這個陳述中。美和藝術並不一定相等,醜的也可以是藝術,只要它吸收了之前藝術的邏輯,從內部改變它,這醜的,就是藝術,反而那美的就只是平庸的技藝。
攝影一出生時,也極力把自己打扮得像「美術」那樣,背景要單純,人要嚴肅,要有裝飾,其實現在一些攝影學會的外拍跟二百年前的拍法根本沒兩樣,這也是為什麼激進的影友經常對外拍大力批評的原因。因為那不是創作,只是模仿。
攝影到了二十世紀初,August Sander推翻了美術化的攝影美學,為攝影開出一條全新的革命道路。模特兒不再是把姿勢擺得美美的,背景也不像沙龍攝影那樣需要一大堆的矯飾,而是真實反映出那個人和他所在的社會環境。因此,攝影做到了繪畫所做不到的:攝影的快速記錄功能讓它能捕捉到真實的社會活動,而非隔離在沙龍或公園外拍的虛飾攝影中。這種拍攝手法在二十世紀初期還算是新的,但現在又已是舊手法了。Sander的拍攝或許是開啟街頭實況攝影的先驅。
一,讓你看了舒服的東西,它可能是藝術,但也可能不是藝術
二,藝術卻可能讓你看了舒服,也可能讓你看了不舒服
這兩件事很明顯的,拍得美的照片可能是一件藝術,但充其量只是一般的藝術,或曰庸俗的藝術。但拍得不美的,或說不符合你的美感經驗的,可能不是藝術,但也可能是藝術,而且是極其前衛的藝術。因為藝術的先決條件就是要創新,藝術品是留了下來,但藝術的腳步其實是在前進的,不要以為看了巴洛克的藝術畫作就以為現代藝術僅止於此。
因為一的陳述是如此容易被滿足,至少只要舒服就會讓一般人叫好,也因此導致平庸俗的藝術家──或稱技藝者──躲在一這個陳述中。美和藝術並不一定相等,醜的也可以是藝術,只要它吸收了之前藝術的邏輯,從內部改變它,這醜的,就是藝術,反而那美的就只是平庸的技藝。
攝影一出生時,也極力把自己打扮得像「美術」那樣,背景要單純,人要嚴肅,要有裝飾,其實現在一些攝影學會的外拍跟二百年前的拍法根本沒兩樣,這也是為什麼激進的影友經常對外拍大力批評的原因。因為那不是創作,只是模仿。
攝影到了二十世紀初,August Sander推翻了美術化的攝影美學,為攝影開出一條全新的革命道路。模特兒不再是把姿勢擺得美美的,背景也不像沙龍攝影那樣需要一大堆的矯飾,而是真實反映出那個人和他所在的社會環境。因此,攝影做到了繪畫所做不到的:攝影的快速記錄功能讓它能捕捉到真實的社會活動,而非隔離在沙龍或公園外拍的虛飾攝影中。這種拍攝手法在二十世紀初期還算是新的,但現在又已是舊手法了。Sander的拍攝或許是開啟街頭實況攝影的先驅。
在台灣的攝影界有很多學會,我看過一些奇怪的現象,攝影還有碩士博士等級的,然而打開照片一看,是很有技術,卻沒有藝術,有的連技術都還普普。攝影在30年前的西方世界早已出現拼貼和嚴重後製的作品了,然而台灣至今還很多所謂的前輩因影像數位化而大力批判後製。看看國外的攝影走到哪一步了:微距、數位影像合成、抽像色塊等等,都是較新的攝影手法。
攝影藝術的前進,不在於用了什麼構圖用了什麼三分法,也不在用了多少文字強灌內容給照片,而是它自身「做為一種看世界的邏輯發生了什麼轉變」。從兩百年前的肖像照到一百年前的Sander,變革的不是表面的構圖法則,而是觀看人的態度:前者把人視為一個有待美化的個體,要為他打扮矯飾;而後者則真實看待人,而且把他放到他生存的時空中看他。若你問我微距呢?抽像作品呢?我實在沒什麼定見,但我會說,那是一個原子化世界的必然結果,就像十二個半音從音調解放出來一樣(荀伯克的十二音列作曲技法),物體也被解構成單純的線條和色塊,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不再需要整體,我們只需要原子。
PS:這篇文章是延續之前那篇讀班雅明而寫的,對攝影美學真正有興趣者,可以一讀班雅明的《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尤其第一篇,第二篇多在談電影,但前半部還是在談攝影的。也可見我的讀書心得: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cellar/3/1303155059/20080208025250/#centerFlag
另,一位大陸影友對攝影學會化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我個人十分推薦大家讀一讀,順便附上攝影學會和貼圖文化相似的蓋章現象一段:
「順著這幾日我談攝影原教旨的思路,再重提一下今年〔第22屆中國攝影藝術展〕的獲獎作品。真正的攝影人雖早已鄙視這個展與獎,連吐沫都懶得啐給他們,但其中的一些獲獎者其實卻還長久地陶醉在鮮花與掌聲中,且以為自己真的很優秀,很成功,很具有攝影才華,很藝術家,很文化,很品位,很經典,很代表了中國攝影藝術的最高水準與境界......」
原文請見:
http://xiaochen.blshe.com/post/78/126003
攝影藝術的前進,不在於用了什麼構圖用了什麼三分法,也不在用了多少文字強灌內容給照片,而是它自身「做為一種看世界的邏輯發生了什麼轉變」。從兩百年前的肖像照到一百年前的Sander,變革的不是表面的構圖法則,而是觀看人的態度:前者把人視為一個有待美化的個體,要為他打扮矯飾;而後者則真實看待人,而且把他放到他生存的時空中看他。若你問我微距呢?抽像作品呢?我實在沒什麼定見,但我會說,那是一個原子化世界的必然結果,就像十二個半音從音調解放出來一樣(荀伯克的十二音列作曲技法),物體也被解構成單純的線條和色塊,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不再需要整體,我們只需要原子。
PS:這篇文章是延續之前那篇讀班雅明而寫的,對攝影美學真正有興趣者,可以一讀班雅明的《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尤其第一篇,第二篇多在談電影,但前半部還是在談攝影的。也可見我的讀書心得: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cellar/3/1303155059/20080208025250/#centerFlag
另,一位大陸影友對攝影學會化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我個人十分推薦大家讀一讀,順便附上攝影學會和貼圖文化相似的蓋章現象一段:
「順著這幾日我談攝影原教旨的思路,再重提一下今年〔第22屆中國攝影藝術展〕的獲獎作品。真正的攝影人雖早已鄙視這個展與獎,連吐沫都懶得啐給他們,但其中的一些獲獎者其實卻還長久地陶醉在鮮花與掌聲中,且以為自己真的很優秀,很成功,很具有攝影才華,很藝術家,很文化,很品位,很經典,很代表了中國攝影藝術的最高水準與境界......」
原文請見:
http://xiaochen.blshe.com/post/78/126003
chum6686
2008-02-19 18:15:09
呵呵 個人也常常陶醉在自己的作品裡
而忽略了別人的作品細膩度
讓自己找不到下一步的空間
唉~~~深思阿
說的好
版主回應
chum兄, 理論歸理論, 真正要在攝影美學上突破應該是藝術家的工作, 我們這些業餘的能拍得美美的, 就很棒了~
2008-02-19 19:12:43
i fe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