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17 11:13:49日曬的11樓
HDR技術是傳統? 是創新?
HDR是一項新技術嗎? 或它只是補足底片或感光元件本身的天生缺陷? 還是要再說明一次, HDR不是軟體的名稱, 也不是一種”合併圖片”的動作, 而是一張照片中它所含蓋的動態範圍比原本所能處理的還大. 比如在某一快門光圈組合下, 底片或感光元件只能接收到--我隨意說的-- +-4ev的曝光範圍, -5ev或+5ev之外的相機就記錄不到了, 不是一片死黑就是一片死白. 而HDR技術可以讓你的相機分段記錄原本超出相機所能記錄到的資料, 比如亮部是-10ev~-5ev, 中間部是-4ev~+4ev, 暗部是+5ev~+10ev, 結果你的照片記綠到的資料就從原本的+-4ev 提升到+-10ev, 很驚人吧! 至於如何分段, 你可以用黑卡, 用重曝, 用軟體, 都是HDR.
在台灣很多剛學攝影的年輕人比較沒有底片相機的”攝影是一門手藝”的迷思, 也比較願意嘗試新的軟體. 而資深--往往是玩了近十年攝影的前輩--則有著傳統的包袱, 對軟體可能不太熟悉或抗拒. 當然,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思想和玩法, 攝影究竟是一門像飛車般的高難度特技呢? 或是表現一種看世界的觀點呢, 就留各位自己評斷了.
話說回來, HDR這類高反差場景的技術, 是為了”補足相機的缺陷”, 而非搞新花樣. 人的肉眼能見的ev值(用相機的名詞來說)遠比相機大多了. 我們和朋友去看日落時, 總是能同時看清他們的臉孔和夕陽, 反而相機卻不能.
回首自人類能繪畫以來, 高反差場景根本不是一個問題, 下圖是法國畫家Charles de La Fosse於1688年所繪的 Clytie changed into a Sunflower (Clytia轉變成一朵太陽花):
在台灣很多剛學攝影的年輕人比較沒有底片相機的”攝影是一門手藝”的迷思, 也比較願意嘗試新的軟體. 而資深--往往是玩了近十年攝影的前輩--則有著傳統的包袱, 對軟體可能不太熟悉或抗拒. 當然,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思想和玩法, 攝影究竟是一門像飛車般的高難度特技呢? 或是表現一種看世界的觀點呢, 就留各位自己評斷了.
話說回來, HDR這類高反差場景的技術, 是為了”補足相機的缺陷”, 而非搞新花樣. 人的肉眼能見的ev值(用相機的名詞來說)遠比相機大多了. 我們和朋友去看日落時, 總是能同時看清他們的臉孔和夕陽, 反而相機卻不能.
回首自人類能繪畫以來, 高反差場景根本不是一個問題, 下圖是法國畫家Charles de La Fosse於1688年所繪的 Clytie changed into a Sunflower (Clytia轉變成一朵太陽花):
這幅面很接近人類肉眼所見的情況. 下面這張是德國畫家Caspar David Friedrich於1821年所繪的風景畫Morning (早晨), 很像我們常見的風景照拍法: 天空的雲彩透著火紅, 地面的樹仍然看得到其翠綠而非黑成一片.
其實在相機出現前, 人類是完全憑其肉眼所見的場景記錄下他所見的, 沒什麼順光逆光的問題, 這些完全是相機本身的限制, 而非人類的.
在底片或說以光線刻印在感光物體出現前, ”相機”的光學原理早就出現了. 當時候的人是以一間暗室, 開個小孔, 讓外物投射在畫布上, 然後再用手描出來. 如下:
在底片或說以光線刻印在感光物體出現前, ”相機”的光學原理早就出現了. 當時候的人是以一間暗室, 開個小孔, 讓外物投射在畫布上, 然後再用手描出來. 如下:
在這個階段, 當然也不需要克服高反差, 反而是相機的感光元件--無論是底片或電子式ccd或CMOS--的均質性, 讓它無法含蓋更廣的曝光資料.
HDR是創新或是傳統呢? 它是相機之外的”新玩意”呢或是”人類肉眼合理所見”的真正再現呢”? 它應該是對底片或感光元件的”補正”, 讓攝影能追上它的前人繪畫.
HDR是創新或是傳統呢? 它是相機之外的”新玩意”呢或是”人類肉眼合理所見”的真正再現呢”? 它應該是對底片或感光元件的”補正”, 讓攝影能追上它的前人繪畫.
嗯~是補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