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23 23:37:29日曬的11樓
編輯的成長之三
之前曾胡亂寫了一堆拉里拉雜的個人編輯小心得,入行也不過二年多,知識實在淺得很。不過知識深淺和年資真的不必然成正比,反而是和投入的心力有關。但不可否認的,編輯生涯中,有很多是個人主觀的認定:橫排直排的喜好、字型及級數、注的方式等等,有一套理念和說法,堅持到底,有時看來也頗像是有個樣子的。
近日來在新(也不新了)環境所經歷的摸索和失誤,漸漸捉出了對編輯的另一種新的想像。今天,就和大家談談我個人至今對編輯的想像三部曲。
由於念文科,可從事的行業真的很有限,編輯比較適合不喜歡到處跑及與人應酬的我。在尚未踏入編輯時,對編輯的想像就只能是來自一些早期關於編輯這一行的書,或是各網站資料。其實未入行,看的真的只是熱鬧,什麼「和作譯者連繫、敲定版型、修稿、與封面美編溝通」等等,都能朗朗上口,在面試時似乎十分有用。然而,若真被問起細節來,還真是不知該如何回答呢。
後來終於能真正進入編輯業了,這些「課本」上的知識卻沒什麼機會運用。當時在做的,主要還是校稿和寫些封底文案的工作。若以汽車生產線來做比喻,這類的編輯工作就是線上的組裝男女工:只顧著把極為有限的生產環節──一個或兩個──做好就好了。當時做來還真是心驚膽跳,尤其書要出版讓大眾檢閱時:有沒有弄錯了什麼概念啊?錯字有無捉到啊?句子夠不夠通順啊?說真的,這還真是把編輯當成了完人呢,不只校什麼書要有什麼類型的知識,而且還要英文比譯者好,中文也要比譯者和只讀到中譯文的讀者好,這,只能說交給完人吧,一個能應付歷史、財經、心靈、演藝、企管的編輯,又是中文好得如大師般的編輯。
各位看到這裡,一定覺得編輯真是可怕的行業啊,對編輯而言,壓力甚大,對出版社而言,雇錯了人你的書就是一團亂。這種書能見人嗎?更要緊的,這樣的編輯你敢當嗎?
現在再問我,我會坦白說:不敢!
各位可以參閱之前淺談編輯分工的文章: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cellar/3/1272662023/20060826114400/ 。在該文中我已說明了「部門式的分工」,即把編輯文字當成一項獨立的工作,發包出去給外面的「文字編輯部門」。除了考量到產量外,也是對其他專業編輯的信任:他們能夠花比你更多的時間去查字典;他們校稿無數,中文程度好,順的稿比你自己修得還順;他們捉過無數的錯別字,比你只會「秘」或「祕」來得高段。
而公司組織內的編輯,就變成了一個連絡者,一個各端的溝通者。這是我之前的說法,然而近日思索,其實更像是一個「產品規劃者」。拋開書是思想文字組成的印刷品,書,也像一般產品那樣,需要規劃,才能生產。
稍稍插曲:許多初入行的編輯,其讀者的身份比編輯的身份還強,他會一直渴望有一部完美的書:沒有錯別字、文脈清晰、文句通順好讀、封面有氣質、書名字體有如澎湃的墨汁劃過,氣勢如宏。當然,身為編輯依然還是一位讀者,而然,除此之外,你還是一位規劃者。你必須以讀者的角度做最後的修訂,但在這之前,你還活脫脫就是個規劃者,規劃著這本書的命運。
打從選書開始,你就要想像這本書在台灣(或任何目標市場)的定位:是嚴肅的,還是搞笑的;是驚悚的,或是感人的。形形色色的相似作品都要湧現在腦海中,再想想它們的「產品形象」。這類會讓你想起的,必定是看起來或實際上是暢銷書,它們的定位如何?售價如何?裝幀規格又如何?比較了各種條件後,你就可以開始來想像你手上的產品了:為它製定一個價格,想想它的銷售規模,看看你能在即訂的獲利要求下,還能花多少錢來製做它?這時,你的殺那間讀者身份就會出現:要印全彩好呢?或正四反二?精裝?平裝?可能的行銷費用?一切的一切,都是計算,都像自己在投資這本書那般,為它上台前化粧。
若這一切計算都過了關,那麼,身為讀者的自己才有機會抬頭,你要找你認為中文最好的人來修稿,找美感最佳(在那個已計算過的允許設計費用內)的排版人員和封面設計者,告訴他你的想像,然後再溝通。
其實這種生產的類比,就像你受Nokia之命必須去製造出一支風格頹廢又超薄的新款手機,或受福特之命要去生產出一款低價位適合單身社會新鮮人的小車子那樣。規劃,不斷計算,才能符合公司賺錢的小原則:只有各別產品都賺錢,公司才能賺錢,出版也是同樣的產業,只是規模和產品單價小了點。
編輯,是一位審美讀者和無情商人之結合體。
近日來在新(也不新了)環境所經歷的摸索和失誤,漸漸捉出了對編輯的另一種新的想像。今天,就和大家談談我個人至今對編輯的想像三部曲。
由於念文科,可從事的行業真的很有限,編輯比較適合不喜歡到處跑及與人應酬的我。在尚未踏入編輯時,對編輯的想像就只能是來自一些早期關於編輯這一行的書,或是各網站資料。其實未入行,看的真的只是熱鬧,什麼「和作譯者連繫、敲定版型、修稿、與封面美編溝通」等等,都能朗朗上口,在面試時似乎十分有用。然而,若真被問起細節來,還真是不知該如何回答呢。
後來終於能真正進入編輯業了,這些「課本」上的知識卻沒什麼機會運用。當時在做的,主要還是校稿和寫些封底文案的工作。若以汽車生產線來做比喻,這類的編輯工作就是線上的組裝男女工:只顧著把極為有限的生產環節──一個或兩個──做好就好了。當時做來還真是心驚膽跳,尤其書要出版讓大眾檢閱時:有沒有弄錯了什麼概念啊?錯字有無捉到啊?句子夠不夠通順啊?說真的,這還真是把編輯當成了完人呢,不只校什麼書要有什麼類型的知識,而且還要英文比譯者好,中文也要比譯者和只讀到中譯文的讀者好,這,只能說交給完人吧,一個能應付歷史、財經、心靈、演藝、企管的編輯,又是中文好得如大師般的編輯。
各位看到這裡,一定覺得編輯真是可怕的行業啊,對編輯而言,壓力甚大,對出版社而言,雇錯了人你的書就是一團亂。這種書能見人嗎?更要緊的,這樣的編輯你敢當嗎?
現在再問我,我會坦白說:不敢!
各位可以參閱之前淺談編輯分工的文章: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cellar/3/1272662023/20060826114400/ 。在該文中我已說明了「部門式的分工」,即把編輯文字當成一項獨立的工作,發包出去給外面的「文字編輯部門」。除了考量到產量外,也是對其他專業編輯的信任:他們能夠花比你更多的時間去查字典;他們校稿無數,中文程度好,順的稿比你自己修得還順;他們捉過無數的錯別字,比你只會「秘」或「祕」來得高段。
而公司組織內的編輯,就變成了一個連絡者,一個各端的溝通者。這是我之前的說法,然而近日思索,其實更像是一個「產品規劃者」。拋開書是思想文字組成的印刷品,書,也像一般產品那樣,需要規劃,才能生產。
稍稍插曲:許多初入行的編輯,其讀者的身份比編輯的身份還強,他會一直渴望有一部完美的書:沒有錯別字、文脈清晰、文句通順好讀、封面有氣質、書名字體有如澎湃的墨汁劃過,氣勢如宏。當然,身為編輯依然還是一位讀者,而然,除此之外,你還是一位規劃者。你必須以讀者的角度做最後的修訂,但在這之前,你還活脫脫就是個規劃者,規劃著這本書的命運。
打從選書開始,你就要想像這本書在台灣(或任何目標市場)的定位:是嚴肅的,還是搞笑的;是驚悚的,或是感人的。形形色色的相似作品都要湧現在腦海中,再想想它們的「產品形象」。這類會讓你想起的,必定是看起來或實際上是暢銷書,它們的定位如何?售價如何?裝幀規格又如何?比較了各種條件後,你就可以開始來想像你手上的產品了:為它製定一個價格,想想它的銷售規模,看看你能在即訂的獲利要求下,還能花多少錢來製做它?這時,你的殺那間讀者身份就會出現:要印全彩好呢?或正四反二?精裝?平裝?可能的行銷費用?一切的一切,都是計算,都像自己在投資這本書那般,為它上台前化粧。
若這一切計算都過了關,那麼,身為讀者的自己才有機會抬頭,你要找你認為中文最好的人來修稿,找美感最佳(在那個已計算過的允許設計費用內)的排版人員和封面設計者,告訴他你的想像,然後再溝通。
其實這種生產的類比,就像你受Nokia之命必須去製造出一支風格頹廢又超薄的新款手機,或受福特之命要去生產出一款低價位適合單身社會新鮮人的小車子那樣。規劃,不斷計算,才能符合公司賺錢的小原則:只有各別產品都賺錢,公司才能賺錢,出版也是同樣的產業,只是規模和產品單價小了點。
編輯,是一位審美讀者和無情商人之結合體。
rainstream
2007-01-05 19:14:50
這篇說的真好
最後一句更是精闢啊
「編輯,是一位審美讀者和無情商人之結合體。」
我想你在對的位置了,恭喜你啊
其他單位的編輯做的可能不像你可以在生產線的規劃統籌位置呢
還仍仍只能是生產線上的女工或男工呢
所以說啊,如果你是這樣的編輯
「一位審美讀者和無情商人之結合體。」
那麼,你已經近似於老闆了耶
真是個好位置呀
[沒有錯別字、文脈清晰、文句通順好讀、封面有氣質、書名字體有如澎湃的墨汁劃過,氣勢如虹]書市裡真的有這種書嗎?台長要不要推薦幾個譯本參考一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