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11 12:27:49日曬的11樓
古琴藝術中的專注審美
專注,是一件很難養成的態度。尤其是對極為簡單的事物,大家都誤以為簡單哪需要專注呢?吃飯可以邊吃邊說笑,邊吃邊看政論節目跟著罵。
古琴的音量很小,節奏也不複雜,更無和聲或旋律的搭配。別人怎樣欣賞古琴我無法真正知道,或許有人可以跟我分享,但在這裡我想分享我個人的欣賞角度和心得。
欣賞古琴藝術是有門檻的,不得不這麼說,但這門檻不是對古文化的深刻理解,不是要先熟悉琴的演奏技術等等,這門檻完全是一種心理門檻:專注。
先談談一個人可能經歷的音樂路程。大家從小都習慣到處響著的流行歌,逛超市、聽收音機、看電視……到處都有這種以單一好聽動人的旋律而創作的曲子。然而,這種單旋律的音樂對自己沒什麼自信,它總要搭配一些背景伴奏,比如感性的慢歌,來點悠長弱音的搭配,勁熱的曲子就伴上響亮的鼓樂節奏,久而久之,我們就習慣了,在舞台上,獨舞者是需要伴舞的。這種形態一直存在,尤其對剛接觸音樂或其他藝術的人來說,更是如此。不獨孤,不只是人類心理的需要,也是人類欣賞藝術的最初需要。但這一切都只是自信心的不足罷了。
這個人或許聽厭了流行歌,想進一步接觸其他的音樂類型,最容易的一種,應該是交響樂吧,氣勢浩大、音色多變(雖然也有人可能聽了爵士樂,但我自己沒聽,不懂,所以不以它為例)。剛開始接觸交響樂(這裡要說是古典和浪漫時期的),這個人一定是“驚慌失措”,因為一下子湧入耳窩的音符太多了,有伴奏的、有突顯節奏的、有第二旋律線的、主旋律的,而且每個部份的情緒起伏甚至不同步,聽來只能說:好亂!這就是專注的入門門檻了。這時,他不只要先適應各種同時出現的聲音,而且要在這堆聲音中找出它在樂曲中的結構地位:是節奏的強調呢、或是和弦功用呢、或是和主律旋形成對照的旋律呢、或是要突顯不和協音的張力呢……當然這些判斷的前提,就是專注,而且不是某一時間點上的專注,而是一連貫下來橫向的專注。
說到這裡,我突然想起一件事。我之前在“戀物般地鑑賞音樂”(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cellar/3/1272775946/20060829232408/)中提到,音樂可以單純地聽取其音色音質,其實這是聽太多唱片的後遺症,試想,若是你第一次聽到的複雜音樂,怎可能只專注於這種特定時間點的欣賞方式呢?你還得專注在追踪各元素的發展和走向。只有當你聽爛了一首交響曲後,你已熟悉它的進行方向後,才能閉上心靈,隨著物質的音色音質而動。
回到交響樂的專注。當他習慣了那些複雜的音響後,當他能專注於每一個細節後,他會想:「我花了那麼多的心力在一首龐大又複雜的交響曲中,聽下一個小時來,真的很累人啊!」於是,他可能變得很少聽音樂(只有審美慾──真的有這種東西──發作時才會拿起優質耳機,好好泡在音符中一兩個小時),也可能換聽另一種更需要專注的音樂。當然,有人可能會問,為何是朝向更“耗神”的專注,而非朝向簡單點的音樂?這種情況就像你住過舒服的套房後,要再回到大學時期和許多人共用茅坑的不情願狀況一樣。
無論他未來的選擇如何,他已有了專注的門檻能力。藝術本來就該是專注於小如細節大至氣勢的東西。所以這個時候,他可以安心地聆聽古琴那極單調,卻充滿自信的音色。極簡,才會揭露出到底有多少實力。
古琴的音量很小,節奏也不複雜,更無和聲或旋律的搭配。別人怎樣欣賞古琴我無法真正知道,或許有人可以跟我分享,但在這裡我想分享我個人的欣賞角度和心得。
欣賞古琴藝術是有門檻的,不得不這麼說,但這門檻不是對古文化的深刻理解,不是要先熟悉琴的演奏技術等等,這門檻完全是一種心理門檻:專注。
先談談一個人可能經歷的音樂路程。大家從小都習慣到處響著的流行歌,逛超市、聽收音機、看電視……到處都有這種以單一好聽動人的旋律而創作的曲子。然而,這種單旋律的音樂對自己沒什麼自信,它總要搭配一些背景伴奏,比如感性的慢歌,來點悠長弱音的搭配,勁熱的曲子就伴上響亮的鼓樂節奏,久而久之,我們就習慣了,在舞台上,獨舞者是需要伴舞的。這種形態一直存在,尤其對剛接觸音樂或其他藝術的人來說,更是如此。不獨孤,不只是人類心理的需要,也是人類欣賞藝術的最初需要。但這一切都只是自信心的不足罷了。
這個人或許聽厭了流行歌,想進一步接觸其他的音樂類型,最容易的一種,應該是交響樂吧,氣勢浩大、音色多變(雖然也有人可能聽了爵士樂,但我自己沒聽,不懂,所以不以它為例)。剛開始接觸交響樂(這裡要說是古典和浪漫時期的),這個人一定是“驚慌失措”,因為一下子湧入耳窩的音符太多了,有伴奏的、有突顯節奏的、有第二旋律線的、主旋律的,而且每個部份的情緒起伏甚至不同步,聽來只能說:好亂!這就是專注的入門門檻了。這時,他不只要先適應各種同時出現的聲音,而且要在這堆聲音中找出它在樂曲中的結構地位:是節奏的強調呢、或是和弦功用呢、或是和主律旋形成對照的旋律呢、或是要突顯不和協音的張力呢……當然這些判斷的前提,就是專注,而且不是某一時間點上的專注,而是一連貫下來橫向的專注。
說到這裡,我突然想起一件事。我之前在“戀物般地鑑賞音樂”(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cellar/3/1272775946/20060829232408/)中提到,音樂可以單純地聽取其音色音質,其實這是聽太多唱片的後遺症,試想,若是你第一次聽到的複雜音樂,怎可能只專注於這種特定時間點的欣賞方式呢?你還得專注在追踪各元素的發展和走向。只有當你聽爛了一首交響曲後,你已熟悉它的進行方向後,才能閉上心靈,隨著物質的音色音質而動。
回到交響樂的專注。當他習慣了那些複雜的音響後,當他能專注於每一個細節後,他會想:「我花了那麼多的心力在一首龐大又複雜的交響曲中,聽下一個小時來,真的很累人啊!」於是,他可能變得很少聽音樂(只有審美慾──真的有這種東西──發作時才會拿起優質耳機,好好泡在音符中一兩個小時),也可能換聽另一種更需要專注的音樂。當然,有人可能會問,為何是朝向更“耗神”的專注,而非朝向簡單點的音樂?這種情況就像你住過舒服的套房後,要再回到大學時期和許多人共用茅坑的不情願狀況一樣。
無論他未來的選擇如何,他已有了專注的門檻能力。藝術本來就該是專注於小如細節大至氣勢的東西。所以這個時候,他可以安心地聆聽古琴那極單調,卻充滿自信的音色。極簡,才會揭露出到底有多少實力。
怪客
2006-11-16 09:43:01
夏琳, 一旦尋著了見著了美, 就不能退而求其次了, 而且一張唱片也不過幾百元, 當然不像因命運作弄而必須共用茅坑那樣. 合奏式的國樂說真的我也很久很久沒聽了, 真的太吵雜了, 每種樂器的特性如此突出, 甚至不相融, 就是有人迷信交響樂而硬把它們強配在一起. 有幾種國樂形式是很好聽的, 獨奏, 江南絲竹(四五件樂器配在一起, 很精緻). 啊, 來只有兩種, 呵呵.
夏琳已進入套房了, 下次有機會就住住古琴套房吧, 我這有壓出幾首”試聽”的檔. ^^
夏琳
2006-11-16 03:40:23
哇,好有意思的一篇文章喔!
”有人可能會問,為何是朝向更“耗神”的專注,而非朝向簡單點的音樂?這種情況就像你住過舒服的套房後,要再回到大學時期和許多人共用茅坑的不情願狀況一樣。”
很有趣的比喻。
大學時代對於國樂一向敬謝不敏,
因為覺得聲音嘈雜,很難進入狀況。
但是研究所後,
不知道為什麼,就忽然聽出感受了,
前幾個禮拜,我的
朋友送我一張古箏的票,
我聽著聽著竟然落下了淚來,
不知道這跟版主的茅廁論,
有沒有呼應呢?
呵呵。
台長是有心人
凡能聽出聲音之妙的人
都是有
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