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26 11:44:00日曬的11樓
編輯的成長之二
之前我就貼過一篇同名的短文,主要談的就是編輯應該具備基本的判斷和溝通能力。至今,我已換了另一家公司,這些基本能力都對我的工作有些功用。
先淺談目前台灣的編輯工作。許多出版社已從傳統的「一手包辦」型,發展成以現代分工為理念的「外包」型態了。這種「部門式的分工」一方面為出版社省下許多員工的福利金外,也為編輯創造更高業績、更有品質控管的機會。
傳統形編輯必須親自下字海,在茫茫字海中逐字對照原文、挑錯字、修改譯者的中文。這種做法有二個盲點,一是壓榨編輯的勞力,一是編輯是通才的迷思。我讀上海文藝出版社的《巴金與文化生活出版社》一書,民初的編輯從邀稿、改稿、製版到印刷行銷,都要面面顧到。這是民初的情況,當時的編輯尚未有完整的分工,編輯要有足夠的名氣才能邀到有名的譯者或作者,而且編輯的名氣要夠大,才能改那些稿,否則哪位譯者或作者會認為你比他或她行呢?
因此,傳統的「製作型」編輯已分散為各自獨立的小型工作室或個人,而不再養在現代化的出版社內部,而「經營型」的編輯則負責許多行政上的要務:在書海中找出可能暢銷的書、合約談判、找尋並篩選適當的譯者、計算這本書的製作成本、構思其市場定位、製作上的風格和定價、用紙的決定、可能的促銷文案等等。溝通成了經營型編輯要重要的工作:和原出版社溝通你想要的條件、和譯者溝通你希望他譯出的風格為何、和外編溝通他要做的事為哪些,以及此書在製作上要注意的事項、和美編溝通書的長相和味道、和印刷廠溝通製作上的可行性......這些工作雖然瑣碎,卻能讓編輯從茫茫字海這個只能以盲和忙形容的苦差中脫離出來,花更多的心思(理論上啦,實質上還是很忙的)在對一本書的製作各環節的想像。
以上,都只是部門式的分工罷了,即把傳統的編輯工作發包出去,這其中還涉及了專業的分工,乃至純粹的泰勒主義式的程序分工。這點更為有趣,也是編輯事務現代化的更重要環節。下次再談吧!
先淺談目前台灣的編輯工作。許多出版社已從傳統的「一手包辦」型,發展成以現代分工為理念的「外包」型態了。這種「部門式的分工」一方面為出版社省下許多員工的福利金外,也為編輯創造更高業績、更有品質控管的機會。
傳統形編輯必須親自下字海,在茫茫字海中逐字對照原文、挑錯字、修改譯者的中文。這種做法有二個盲點,一是壓榨編輯的勞力,一是編輯是通才的迷思。我讀上海文藝出版社的《巴金與文化生活出版社》一書,民初的編輯從邀稿、改稿、製版到印刷行銷,都要面面顧到。這是民初的情況,當時的編輯尚未有完整的分工,編輯要有足夠的名氣才能邀到有名的譯者或作者,而且編輯的名氣要夠大,才能改那些稿,否則哪位譯者或作者會認為你比他或她行呢?
因此,傳統的「製作型」編輯已分散為各自獨立的小型工作室或個人,而不再養在現代化的出版社內部,而「經營型」的編輯則負責許多行政上的要務:在書海中找出可能暢銷的書、合約談判、找尋並篩選適當的譯者、計算這本書的製作成本、構思其市場定位、製作上的風格和定價、用紙的決定、可能的促銷文案等等。溝通成了經營型編輯要重要的工作:和原出版社溝通你想要的條件、和譯者溝通你希望他譯出的風格為何、和外編溝通他要做的事為哪些,以及此書在製作上要注意的事項、和美編溝通書的長相和味道、和印刷廠溝通製作上的可行性......這些工作雖然瑣碎,卻能讓編輯從茫茫字海這個只能以盲和忙形容的苦差中脫離出來,花更多的心思(理論上啦,實質上還是很忙的)在對一本書的製作各環節的想像。
以上,都只是部門式的分工罷了,即把傳統的編輯工作發包出去,這其中還涉及了專業的分工,乃至純粹的泰勒主義式的程序分工。這點更為有趣,也是編輯事務現代化的更重要環節。下次再談吧!
地下怪客
2006-09-02 21:14:52
雖然說我目前的出版社有所謂”統計學”的”科學”譯稿品質檢查方法,但還是外包出去給特約編輯全文潤校,其實真的是蠻危險. 因為有些外包也忙得很,要不就快速看過,要不就拿捏的尺度和公司不同,而他們又不可能一一向我們反應.
不過zen兄說得對,無論哪種編輯,都要經過傳統親自下字海的磨練,才能跟外編和美編溝通工作程序和溝通.
zen
2006-09-02 20:41:11
這有點像文編跟企編的差別
分工自然對編輯和出版社都好
只是 編輯還是得懂
否則總不能跟美編說 我覺得怪怪的....而是得明確的用美編術語告訴他改哪裡 哪裡有問題
同樣的 文稿的審定 無論中文書寫或翻譯
也得有信得過的合作對象 另外 至少得自己出版社作一次的校潤 免得最後出去........
但最好是不要再像過去 從頭一人包到尾了....
不過你呆的大公司 比較可能
絕大多數出版社都還是傳統型
怪客兄~
若您需要合作的美編!
小弟有個曾在聯合文學和藝術家雜誌當過美編的學弟!
若有CASE需要外包!
小弟可幫您聯繫!
因為剛好看到您的文章才插個嘴,打擾冒昧之處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