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09 11:16:29日曬的11樓
《關於電視》
《關於電視》
作者:皮埃爾.布爾迪厄
譯者:許鈞
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
在台灣經常聽見「捍衛新聞自由」等言論,記者可以大喇喇跑去為難佔用人行道的傢俱行老闆,也可以邊報導某則小市民爭吵的雞毛蒜皮小事,邊以嘲諷的口氣下結論:「這二家人從小小一件事的爭論,可以把事情越鬧越大了。」(可笑的是,既然是小事,你又何必苦苦來報導呢?)
正義、為小市民發聲、監督政治人物,都成為媒體記者頭上的道德皇冠。然而,若只有個聳動的標題,若只有片面的報導,事實的真相怎可能水落石出呢?或相關議題又如何讓人深省呢?
自從新聞從整點報導而轉變成一天二十四小時不斷重複播放後,媒體間的競爭更是白熱化了。每天都有一個新的「社會焦點」。回家吃飯看新聞,這台報璩美鳳,那台也報,再轉台,過一會也會報。你報他報,若我不報就會被老闆訓一頓,或許是被下令走人。媒體界自己有了自己的一套標準:要捉到「敏感的」新聞議題。可悲的是,所謂敏感的新聞議題,就是能吸引觀眾好奇心或滿足觀眾的道德需求(指著嫌犯大罵,或雙手交叉放在胸前:「嘖,這對狗男女!」)因此,這個所謂新聞界的標準,說白了只是大家搶著娛樂觀眾,滿足觀眾茶餘飯後的八卦軼事或政治──往往和道德有所關聯──情操。
這場新聞界肉搏戰,背後的理由十分簡單,就是收視率。收視率是電視台生存的依據,沒有收視率,何來廣告?掉了個百分點,主持人隨時要走路。這種業界內的競爭,造成了議題的表面化──誰有時間聽你在那裡分析真實事件的所有來龍去脈呢?要花上三小時??不可能…造成了議題的聳動化──來點刺激的吧,像電影工業一般十五分鐘來一段「醒神」的謀殺或火災或交通意外。
布爾迪厄這本小書《關於電視》(台譯:《論電視》)就是指出新聞業界背後的社會結構因素,這些因素決定了記者的膚淺、反智,因為他們是一群尷尬的人:不是真正的學者,又戴著「伸張正義與道德」的假皇冠,他們沒有容許的時間深入嚴肅的議題,因而對真正能分析事件的學者都吝於給予時間。市場,成為記者的擋箭牌:這議題沒有人在意、這話題太嚴肅了一般人聽不懂…當然,反對嚴肅地剖析他們自己可能是記者個人尷尬地位的情緒反應。然而,在這一切的背後,都是市場,也就是經濟因素在作祟。
經濟這層真正的因素經常被許多面紗(對我而言如此明確的因素,我只能容許自己用薄薄的面紗來形容)所掩蓋,然而記者們乃至我們一般人自己也不察知。記者的面紗:我們要的是關乎全體人民的利益的報導(這樣才能把小事炒成大事)、我們要的是正義的伸張(這樣才能不得罪未開化的觀眾)、但是我們也要滿足年輕朋友的多元化(例如報導有趣的穿舌手藝,這樣也才不會得罪另一群已開化的觀眾)、我們要為社會指引一條看得到未來的道路(真是夠了,二分鐘不到的報導能有多少未來的細節?)……
傳統的道德情感、如戲劇般動人或嚇人的情節,在在勾起觀眾的情感。布爾迪厄引用紀德的名言:「用美好的情感,卻創造了糟糕的文學。」看過我寫米蘭.昆德拉和形式主義短文的朋友一定明白我在說的是什麼了。
想要了解電視的生態,或想要了解所謂的社會學在幹的到底是什麼事,這本小小又鋒利的書是你一定要讀一讀的。正如向來許多真正的社會學家所說的,社會學即是揭示那些你以為自然而然的事物背後的邏輯及其相應的客觀社會結構因素。
作者:皮埃爾.布爾迪厄
譯者:許鈞
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
在台灣經常聽見「捍衛新聞自由」等言論,記者可以大喇喇跑去為難佔用人行道的傢俱行老闆,也可以邊報導某則小市民爭吵的雞毛蒜皮小事,邊以嘲諷的口氣下結論:「這二家人從小小一件事的爭論,可以把事情越鬧越大了。」(可笑的是,既然是小事,你又何必苦苦來報導呢?)
正義、為小市民發聲、監督政治人物,都成為媒體記者頭上的道德皇冠。然而,若只有個聳動的標題,若只有片面的報導,事實的真相怎可能水落石出呢?或相關議題又如何讓人深省呢?
自從新聞從整點報導而轉變成一天二十四小時不斷重複播放後,媒體間的競爭更是白熱化了。每天都有一個新的「社會焦點」。回家吃飯看新聞,這台報璩美鳳,那台也報,再轉台,過一會也會報。你報他報,若我不報就會被老闆訓一頓,或許是被下令走人。媒體界自己有了自己的一套標準:要捉到「敏感的」新聞議題。可悲的是,所謂敏感的新聞議題,就是能吸引觀眾好奇心或滿足觀眾的道德需求(指著嫌犯大罵,或雙手交叉放在胸前:「嘖,這對狗男女!」)因此,這個所謂新聞界的標準,說白了只是大家搶著娛樂觀眾,滿足觀眾茶餘飯後的八卦軼事或政治──往往和道德有所關聯──情操。
這場新聞界肉搏戰,背後的理由十分簡單,就是收視率。收視率是電視台生存的依據,沒有收視率,何來廣告?掉了個百分點,主持人隨時要走路。這種業界內的競爭,造成了議題的表面化──誰有時間聽你在那裡分析真實事件的所有來龍去脈呢?要花上三小時??不可能…造成了議題的聳動化──來點刺激的吧,像電影工業一般十五分鐘來一段「醒神」的謀殺或火災或交通意外。
布爾迪厄這本小書《關於電視》(台譯:《論電視》)就是指出新聞業界背後的社會結構因素,這些因素決定了記者的膚淺、反智,因為他們是一群尷尬的人:不是真正的學者,又戴著「伸張正義與道德」的假皇冠,他們沒有容許的時間深入嚴肅的議題,因而對真正能分析事件的學者都吝於給予時間。市場,成為記者的擋箭牌:這議題沒有人在意、這話題太嚴肅了一般人聽不懂…當然,反對嚴肅地剖析他們自己可能是記者個人尷尬地位的情緒反應。然而,在這一切的背後,都是市場,也就是經濟因素在作祟。
經濟這層真正的因素經常被許多面紗(對我而言如此明確的因素,我只能容許自己用薄薄的面紗來形容)所掩蓋,然而記者們乃至我們一般人自己也不察知。記者的面紗:我們要的是關乎全體人民的利益的報導(這樣才能把小事炒成大事)、我們要的是正義的伸張(這樣才能不得罪未開化的觀眾)、但是我們也要滿足年輕朋友的多元化(例如報導有趣的穿舌手藝,這樣也才不會得罪另一群已開化的觀眾)、我們要為社會指引一條看得到未來的道路(真是夠了,二分鐘不到的報導能有多少未來的細節?)……
傳統的道德情感、如戲劇般動人或嚇人的情節,在在勾起觀眾的情感。布爾迪厄引用紀德的名言:「用美好的情感,卻創造了糟糕的文學。」看過我寫米蘭.昆德拉和形式主義短文的朋友一定明白我在說的是什麼了。
想要了解電視的生態,或想要了解所謂的社會學在幹的到底是什麼事,這本小小又鋒利的書是你一定要讀一讀的。正如向來許多真正的社會學家所說的,社會學即是揭示那些你以為自然而然的事物背後的邏輯及其相應的客觀社會結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