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19 00:03:23日曬的11樓
尼采《悲劇的誕生》
作 者:尼采(Friedrich W. Nietzsche, 1844-1900)
譯 者:周國平
出版社:左岸文化
年 份:2005年
定 價:400元
之前在寫阿多諾的論文因主題和音樂與西方啟蒙思想(非十八世紀狹義的啟蒙)的相關性,差點就把尼采拉入論文之中。然而礙於時間,實在無法再深研進去了。這短暫的一瞥,卻讓我對尼采難以忘懷。
許多稍具批判思想的年青人,總喜歡引尼采做為自己的懷疑一切的模範。當然,我無法在此評論尼采大家中何者對尼采的思想才是中肯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尼采所說的話,而且部份的話,都是弦外之音,或說他只給出格言或諷刺語言,要解讀它們唯有了解尼采的思想。
尼采晚期的著作(其實在《人性,太人性》之後即開始這種風格)已經擺脫了論證式的寫作方式,《善惡的彼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上帝之死》,以及其妹在尼采身後編的《權力意志》。格言,就如我所說過的,不是真的只是個人主觀喜歡而做出詮釋的短句,它是思想家濃縮、去掉,甚至換化其論證過程的結晶。因此若只從格言著手,永遠難以達到尼采的思想,哪怕只是邊界。
所幸,尼采早期的著作還是很努力地進行著論證式的寫作方式。這本《悲劇的誕生》收集了許多尼采各時期的重要文章。例如早期的《悲劇的誕生》、《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反華格納的文章〈出自藝術家和作家的靈魂〉、《華格納事件》,乃至從晚年的著作《瞧,這個人》、《善惡的彼岸》、《權力意志》等摘取的片段。這些文章多圍繞在和藝術相關的主題。為什麼要選藝術呢?
除了編譯者周國平的學術見解外,藝術,是尼采一生反對傳統哲學的基石。藝術之於尼采,絕非膚淺的音樂、繪畫、文學這類具體成品。依我個人對尼采的《悲劇的誕生》之理解,他開宗明義指出,藝術,即只是代表了如夢境般美好的日神精神(阿波羅)和代表了狂醉的酒神精神(戴奧尼修斯)二者的鬥爭的「表面上」的調和。(86)這種二元性──尤其是對立的二元性──調和到了晚年《瞧,這個人》中,遭到了尼采的自我批判,說是深受黑格爾辯證的影響。(參考志文版的,99)尼采早期認為人性中有著這二元性,一個是使人失序的狂亂狀態,另一個是讓人自律地、有方向地生存的狀態,而藝術,正是後者控制著前者,正如西方古老的一則神話,國王彌達斯為了生命的智慧而追尋酒神的伴護西勒諾斯,找到西勒諾斯後,國王不斷追問人生的意義,西勒諾斯耐不住他的煩擾,就回答了:人類最好的事就是不要出生,其次好的,就是立即死去。因此,尼采認為日神即是為生命賦予意義的心理,而酒神則是毫無方向和意義的生命,它是放縱的、狂亂的。
早期尼采還抱著黑格爾辯證式的思想模式:酒神被日神馴服, 爾後酒神的破壞力量會突破日神的約束, 再次創造新的人類歷史. (其實所謂的藝術只是人類歷史過程的一個縮影)然而, 到了後來, 尼采已放棄這種二元辯證的思維模式.
事實上,我認為尼采最重要的,也是最具有啟發性的書,應是其《道德系譜》。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非常多弗洛依德的心理分析之原型。(德勒茲也指出過弗洛依德和尼采在思想上的親近性)尼采在《道德系譜》中已經放棄了早期那種二元性的對立價值,而是直指人性最深的一面:怨恨。平凡的人憎恨高貴的人(在尼采看來高貴的人即在體力上、容貌上和智力上都完美的人,當然你也可以把它解讀為一種對完美人型的怨恨)的支配,因此才發展出基督教的靈性。靈性即是一種弱者在體力和容貌和智力上不如高貴人的心理補償,因為他無力反抗這種高貴的人,只能反過來反抗自己,為自己建立一套紀律,以紀律為所謂的「道德」。(弗洛伊德曾說,耶穌之所以說要愛你的仇人,你的鄰居,正因為這種愛原本就是不存在的,是後來被建構出來的心理)因此,尼采在《道德系譜》回到了更為根本的人類本性一元說:弱者的憎恨,使他們轉向壓抑自我而提升自己,以安撫自己。
因此,對照這早期和晚期的思想變化,我們可以看到,尼采變的是從二元性退一步到一元性的元心理學。更重要的是,尼采在早期就意識到一股內在的破壞力量,只是在當時它尚有一個控制著它的對立力量,即日神精神,這種日神精神在後來也只是酒神的──或說破壞性的──產物,自我壓抑的產物。在這一點上,尼采已經顛覆了西方兩千多年的善的價值觀,而且是在推論上以及在心理學上合理地推翻。一切善的價值都只是虛無主義的偽造物,真正的高貴人類──即超人──是超越所謂善與惡這些人類原始怨恨心理的產物的人種。人類歷史不再是辯證的, 而是一出不斷以怨恨創造出壓抑自己的悲劇文化史. 而尼采讓我們看到了這其中的否定性的--或說破壞性的--力量, 這力量才是人類歷史的根源.
尼采的偉大之處,即在於他看穿了價值的虛假性,而傳統的哲學──尤其帶有形上學意味的哲學──也深受價值的支配,一旦價值大廈被推翻後,西方哲學將崩潰。
譯 者:周國平
出版社:左岸文化
年 份:2005年
定 價:400元
之前在寫阿多諾的論文因主題和音樂與西方啟蒙思想(非十八世紀狹義的啟蒙)的相關性,差點就把尼采拉入論文之中。然而礙於時間,實在無法再深研進去了。這短暫的一瞥,卻讓我對尼采難以忘懷。
許多稍具批判思想的年青人,總喜歡引尼采做為自己的懷疑一切的模範。當然,我無法在此評論尼采大家中何者對尼采的思想才是中肯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尼采所說的話,而且部份的話,都是弦外之音,或說他只給出格言或諷刺語言,要解讀它們唯有了解尼采的思想。
尼采晚期的著作(其實在《人性,太人性》之後即開始這種風格)已經擺脫了論證式的寫作方式,《善惡的彼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上帝之死》,以及其妹在尼采身後編的《權力意志》。格言,就如我所說過的,不是真的只是個人主觀喜歡而做出詮釋的短句,它是思想家濃縮、去掉,甚至換化其論證過程的結晶。因此若只從格言著手,永遠難以達到尼采的思想,哪怕只是邊界。
所幸,尼采早期的著作還是很努力地進行著論證式的寫作方式。這本《悲劇的誕生》收集了許多尼采各時期的重要文章。例如早期的《悲劇的誕生》、《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反華格納的文章〈出自藝術家和作家的靈魂〉、《華格納事件》,乃至從晚年的著作《瞧,這個人》、《善惡的彼岸》、《權力意志》等摘取的片段。這些文章多圍繞在和藝術相關的主題。為什麼要選藝術呢?
除了編譯者周國平的學術見解外,藝術,是尼采一生反對傳統哲學的基石。藝術之於尼采,絕非膚淺的音樂、繪畫、文學這類具體成品。依我個人對尼采的《悲劇的誕生》之理解,他開宗明義指出,藝術,即只是代表了如夢境般美好的日神精神(阿波羅)和代表了狂醉的酒神精神(戴奧尼修斯)二者的鬥爭的「表面上」的調和。(86)這種二元性──尤其是對立的二元性──調和到了晚年《瞧,這個人》中,遭到了尼采的自我批判,說是深受黑格爾辯證的影響。(參考志文版的,99)尼采早期認為人性中有著這二元性,一個是使人失序的狂亂狀態,另一個是讓人自律地、有方向地生存的狀態,而藝術,正是後者控制著前者,正如西方古老的一則神話,國王彌達斯為了生命的智慧而追尋酒神的伴護西勒諾斯,找到西勒諾斯後,國王不斷追問人生的意義,西勒諾斯耐不住他的煩擾,就回答了:人類最好的事就是不要出生,其次好的,就是立即死去。因此,尼采認為日神即是為生命賦予意義的心理,而酒神則是毫無方向和意義的生命,它是放縱的、狂亂的。
早期尼采還抱著黑格爾辯證式的思想模式:酒神被日神馴服, 爾後酒神的破壞力量會突破日神的約束, 再次創造新的人類歷史. (其實所謂的藝術只是人類歷史過程的一個縮影)然而, 到了後來, 尼采已放棄這種二元辯證的思維模式.
事實上,我認為尼采最重要的,也是最具有啟發性的書,應是其《道德系譜》。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非常多弗洛依德的心理分析之原型。(德勒茲也指出過弗洛依德和尼采在思想上的親近性)尼采在《道德系譜》中已經放棄了早期那種二元性的對立價值,而是直指人性最深的一面:怨恨。平凡的人憎恨高貴的人(在尼采看來高貴的人即在體力上、容貌上和智力上都完美的人,當然你也可以把它解讀為一種對完美人型的怨恨)的支配,因此才發展出基督教的靈性。靈性即是一種弱者在體力和容貌和智力上不如高貴人的心理補償,因為他無力反抗這種高貴的人,只能反過來反抗自己,為自己建立一套紀律,以紀律為所謂的「道德」。(弗洛伊德曾說,耶穌之所以說要愛你的仇人,你的鄰居,正因為這種愛原本就是不存在的,是後來被建構出來的心理)因此,尼采在《道德系譜》回到了更為根本的人類本性一元說:弱者的憎恨,使他們轉向壓抑自我而提升自己,以安撫自己。
因此,對照這早期和晚期的思想變化,我們可以看到,尼采變的是從二元性退一步到一元性的元心理學。更重要的是,尼采在早期就意識到一股內在的破壞力量,只是在當時它尚有一個控制著它的對立力量,即日神精神,這種日神精神在後來也只是酒神的──或說破壞性的──產物,自我壓抑的產物。在這一點上,尼采已經顛覆了西方兩千多年的善的價值觀,而且是在推論上以及在心理學上合理地推翻。一切善的價值都只是虛無主義的偽造物,真正的高貴人類──即超人──是超越所謂善與惡這些人類原始怨恨心理的產物的人種。人類歷史不再是辯證的, 而是一出不斷以怨恨創造出壓抑自己的悲劇文化史. 而尼采讓我們看到了這其中的否定性的--或說破壞性的--力量, 這力量才是人類歷史的根源.
尼采的偉大之處,即在於他看穿了價值的虛假性,而傳統的哲學──尤其帶有形上學意味的哲學──也深受價值的支配,一旦價值大廈被推翻後,西方哲學將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