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03 00:53:59日曬的11樓

論文的寫作

想起研究所四年的歲月,第一年上必、選修課,第二年也如此,但有了指導教授,開始有了研究對象,就著手閱讀相關的二手著作和收集資料;第三年開始投入寫入和選一些相關的專業課程,不斷修修改改的,其實也還沒有捉到所謂的問題意識;第四年可謂拚了老命,尤其下半年,過完農曆年只剩半年的時間,就把第一章除外的部份拚完。所幸我的論文不長,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寫作。

人家常常說,寫論文最難的,就是先有個問題意識。的確,你到底要研究什麼呢?這只有你自己和你的指導教授知道了。然而,生出這個問題意識的過程,真的真的只有你自己知道了。

如何捉到自己的問題意識呢?你可以從你平常最關心的議題下手。你平常最關心什麼樣的議題?你最能掌握這議題的哪些面方?最不能掌握的又是哪些?這些不能掌握的有無可能在智識上進一步掌握?若不能,要如何避開呢?這些都是類似電腦程式的邏輯一般,到處在建立一套論文寫作的樹狀圖。

舉一個我較不熟的例子說明(不熟悉竟然還舉出來?),如果你有興趣研究一位生於越南,後來到法國留學,最後到了台灣教書的教授兼詩人,你就要想想,你的所是什麼系呢?這所的要求必定是你論文可以發揮的範圍。若你正好是中文所,那你可能很難去研究這位詩人的生平傳記了,那會變成一部口述史或個人歷史。然而,若你想研究作品,你也不可能單純只研究其創作理念,因為這用採訪的就能問出個所以然來。而且,往往詩人所能思及的和其所不能思及的(這部份對於詩的寫作佔很大的部份)經常並不一致,因此用採訪創作理念的,也只能算是表面的作業。因此,除了生平、創作理念的採訪,最重要的,應該就是詩人的詩了。詩,才是你的研究對象。

一般會成為頗負盛名的詩人,其詩必然有其奧妙之處。平舖直述的詩,平淡無味,因此,研究詩到底要研究直接的內容呢,或研究其寫作的技術及陳述的邏輯呢?我想答案顯然是後者。那你第一步的工作,應該非常簡單:乖乖躺在床上,把這詩人的簡單生平讀完。(若市面上無相關書籍,可以進行簡短的三、四小時的錄音採訪──採訪一定要錄音做筆記,免得忘了)我想這頂多花你個一小時吧。然後,龐大的工程來了:研究的主體是「這位」詩人而非那位或西歐或浪漫主義的詩人,因此,你一定一定要先把詩人的所有詩都讀完。依其創作的年代順序讀下來,並可以參考詩人對自己創作上可能有斷裂的年代稍加留意詩的風格轉變。這就像做貝多芬早期、中期和晚期作品的分類工作。然而,要這樣分一定要有一種普遍性,即貫穿你所謂的各時期在技術上的共同特色:陳述的角度、語言的去邏輯性、眼見的或思想所思的畫面,等等。同樣,分期也可以依你所關心的議題:形式的、詩人陳述主體的、民族主義的、愛國情結、移民的矛盾情結等等,作為劃分的標準。然而後一種標準很容易掉入對平舖直述的研究。

其實,當你完成這類分期並捉到各期的特色時,論文就幾乎已經完成了。因為分期本身就是一項貢獻,而分期的依據更是一項學術貢獻。很奇妙的是,對於分期,幾乎不需要什麼外部的理論作為概念工具,只需純粹從詩作本身入手即可。如果你仍有時間和精力,可以更進一步。這種進一步的可能我想在詩作的技術層次上更許很困難進行,可以試著從內容──即第二種分期標準──來切入。這些詩作中,詩人如何表現戰爭呢?她用了什麼技巧呢?若你有相關的研究發表在期刊過,那肯定是一個很好的練習和材料,也證明在這方面你有過人之處。你甚至可以進一步研究,這種技巧為何會感人?這時,你可能就需要一些審美理論和審美心理學的讀物了。收集了這些主要的讀物後,緊記著你心中的疑問,拿起書猛讀,把書中有助於你解惑的觀點記下來,等你讀完所有相關的理論著作後,你的筆記就是你寫論文的最重要工具了。(不必再回頭找書和串文脈)

把這些理論的概念相應到詩作中的技巧,或許就能開啟一種看待這位詩人的新視角了,也能解釋詩作獨特之處何在了。至此,你可能已具備了博士班的資格了。恭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