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27 20:15:39日曬的11樓
海德格論詩
晚年深居於德國黑森林中一個叫托羅小鎮的海德格,寫了四篇重要的論文,(本文採用大陸翻譯版,《存在與在》,工作虹譯,民族出版社,2005)其中二篇就是在探討了十九世紀德國詩人荷爾德林(Johann Christian Freidrich Holderlin, 1770-1843)的詩。然而,這二篇論詩的文章,讀起來就不像是二篇美學的論文,更像是以他的形上學來闡釋荷爾德林的詩。
收集在這本中譯版中的,〈追憶詩人之一〉與〈追憶詩人之二〉,前者引用了荷爾德林完整的〈歸家〉一詩,後者則是海德格對於這首詩的解讀。而第二篇則是重頭戲〈荷爾德林與詩的本質〉。這篇完全是哲學性的文章,要理解前二篇,這篇反而更為重要,之所以重要,因為海德格說明了為什麼會在許多偉大的詩人中挑中荷爾德林的理由:「荷爾德林是寫詩之本質的詩人。」(113)
什麼是詩的本質呢?海德格是從西方的語言哲學入手:語言是人類掌握世界的工具,也是人類自我確認的活動。海德格從詩人的書信殘篇中引出一段十分哲學人類學的話:「但是人住進了茅屋」。這是一個象徵,茅屋是詩人區分了動植物後提到人時所說的一句話。人進入茅屋,即進入一種主體與客體之區辨的意識之中:人用語言佔有了自然,也就是人用語言為自然命名。(參考114頁所引用的荷爾德林之書信)這是西方哲學中被視為最原始的啟蒙活動,命名,在阿多諾和霍克海默所合著的《啟蒙辯證法》中亦有同樣的含意,命名,即是賦予自然一個位置,名像一層膠膜包住了自然本身。海德格富有智慧地說:「人就是他必須確證他所是的存在物。"去確證也就是去宣告,但同時去確證又意味著在所作的宣告中對被宣告的東西作出擔保。"正是在確證自身存在中,人是他所是。」(115,重點筆者強調)這是一句十分拗口的哲學語言,但其精髓即表現在筆者所強調的字句中。人經由對自然命名,也就是人宣稱自己作為自然界的主人的宣示,為自然作出命名的宣告,而這一宣告本身就是人之以為人的活動,一旦這種宣告無效,人作為人的存在物就受到了動搖。就像動物會為自己的領地在聲音上做出宣示,然而若入侵者不予理會或這領地本身就變化莫測,動物的宣告本身就受到了動搖。人和命名,是人之所為人的一體二面。有了命名的活動,人類才出現,更精確來說,做為主體的人類意識才出現。
而詩,做為一種荷爾德林所謂人類所有活動中「最純真者」,就是基於以上的立場所說的。人的所有活動,遠不如人類確證自身的活動來得根本,或說來得純真。因此,詩人這種在文字間活動的命名大師,(命名不必然是指著某物喊出一名稱,也是更為廣義的為任何事物或心境或想像做出描繪者)即是在賦予自然一個形象,一個可以永久留存的形象:「凡留存者,皆為詩人所確立。」當然,值得留存者,必然是那美的和神聖之物(神聖物不必然是宗教意含),無論它是具體的或抽象的:
當神靈最初被命名以及事物的本質獲得名稱從而能首次顯露出來時,人的存在被吸引入一種確定的關係之中,並且獲得了基礎。
詩人,不僅在從事著人類最原始的確立自身的創建活動,也在追求那他所響往的神聖物。然而,這個神聖之物是人類永遠無法企及的,為什麼?因為它只是詞語的建構物而非實體。就像膠膜包著自然物一般,永遠無法尋著或發現那人類苦苦命名的它。最後,就像海德格精采的分析所指出的〈歸家〉一詩中的暗語:
"但在這神聖寧靜之下的最美好者──發現,卻被遮蔽著,老幼皆不可見。"
荷爾德林的詩〈歸家〉寫的正是這種神聖物的不可尋著。
(抱歉, 由於該詩實在太長了, 筆者無法一字一字輸入, 或許哪天有什麼發現再把連結網址鍵入.)
收集在這本中譯版中的,〈追憶詩人之一〉與〈追憶詩人之二〉,前者引用了荷爾德林完整的〈歸家〉一詩,後者則是海德格對於這首詩的解讀。而第二篇則是重頭戲〈荷爾德林與詩的本質〉。這篇完全是哲學性的文章,要理解前二篇,這篇反而更為重要,之所以重要,因為海德格說明了為什麼會在許多偉大的詩人中挑中荷爾德林的理由:「荷爾德林是寫詩之本質的詩人。」(113)
什麼是詩的本質呢?海德格是從西方的語言哲學入手:語言是人類掌握世界的工具,也是人類自我確認的活動。海德格從詩人的書信殘篇中引出一段十分哲學人類學的話:「但是人住進了茅屋」。這是一個象徵,茅屋是詩人區分了動植物後提到人時所說的一句話。人進入茅屋,即進入一種主體與客體之區辨的意識之中:人用語言佔有了自然,也就是人用語言為自然命名。(參考114頁所引用的荷爾德林之書信)這是西方哲學中被視為最原始的啟蒙活動,命名,在阿多諾和霍克海默所合著的《啟蒙辯證法》中亦有同樣的含意,命名,即是賦予自然一個位置,名像一層膠膜包住了自然本身。海德格富有智慧地說:「人就是他必須確證他所是的存在物。"去確證也就是去宣告,但同時去確證又意味著在所作的宣告中對被宣告的東西作出擔保。"正是在確證自身存在中,人是他所是。」(115,重點筆者強調)這是一句十分拗口的哲學語言,但其精髓即表現在筆者所強調的字句中。人經由對自然命名,也就是人宣稱自己作為自然界的主人的宣示,為自然作出命名的宣告,而這一宣告本身就是人之以為人的活動,一旦這種宣告無效,人作為人的存在物就受到了動搖。就像動物會為自己的領地在聲音上做出宣示,然而若入侵者不予理會或這領地本身就變化莫測,動物的宣告本身就受到了動搖。人和命名,是人之所為人的一體二面。有了命名的活動,人類才出現,更精確來說,做為主體的人類意識才出現。
而詩,做為一種荷爾德林所謂人類所有活動中「最純真者」,就是基於以上的立場所說的。人的所有活動,遠不如人類確證自身的活動來得根本,或說來得純真。因此,詩人這種在文字間活動的命名大師,(命名不必然是指著某物喊出一名稱,也是更為廣義的為任何事物或心境或想像做出描繪者)即是在賦予自然一個形象,一個可以永久留存的形象:「凡留存者,皆為詩人所確立。」當然,值得留存者,必然是那美的和神聖之物(神聖物不必然是宗教意含),無論它是具體的或抽象的:
當神靈最初被命名以及事物的本質獲得名稱從而能首次顯露出來時,人的存在被吸引入一種確定的關係之中,並且獲得了基礎。
詩人,不僅在從事著人類最原始的確立自身的創建活動,也在追求那他所響往的神聖物。然而,這個神聖之物是人類永遠無法企及的,為什麼?因為它只是詞語的建構物而非實體。就像膠膜包著自然物一般,永遠無法尋著或發現那人類苦苦命名的它。最後,就像海德格精采的分析所指出的〈歸家〉一詩中的暗語:
"但在這神聖寧靜之下的最美好者──發現,卻被遮蔽著,老幼皆不可見。"
荷爾德林的詩〈歸家〉寫的正是這種神聖物的不可尋著。
(抱歉, 由於該詩實在太長了, 筆者無法一字一字輸入, 或許哪天有什麼發現再把連結網址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