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和期貨(22K心酸)「薪」酸魯蛇對不起國家了嗎?
最近,新、舊政務官不約而同都對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品頭論足了一番。
馬政府最後一任的勞動部長陳雄文,日前在立法院委員會備詢時說:「基本工資不是要保障這些大學畢業、碩士畢業以及博士畢業的這些人⋯⋯他們應該要拿3萬、4萬或5萬,不應該拿基本工資。讀到碩士、博士還拿基本工資,這些人實在是浪費國家的資源!」
無獨有偶,新任教育部政務次長陳良基,出席一場活動談及青年22K低薪魔咒也說,台灣年輕人空有一身工夫,還是做很廉價工作,等於「自己把自己作踐了,別人也不會救你」。
兩個政務官,舊的主管勞工就業事務,新的主抓教育大政,卻各自說出了他們心中對「魯蛇」的想像:似乎這群領基本工資的年輕人就是因為不努力,所以枉費國家投入那麼多教育資源?而只領22K、做廉價工作的年輕人,即便一身功夫,也是自我作踐、應該被放棄?
然而,這樣的邏輯思維出了什麼問題?官員口中的「薪」酸魯蛇,真的對不起國家嗎?
數字會說話。
事實上,勞動部、教育部官員口中「浪費國家資源」、「作踐自己」的人不在少數。根據去年出爐的「104年人力運用調查報告」,20到24歲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每月主要工作的平均收入只有2萬5105元,其中約18%連20K都領不到。
目前,我國基本工資僅2萬0008元。換言之,當一個國家有近五分之一的社會新鮮人,每月收入連基本工資的門檻都無法達到時,這究竟是年輕人不爭氣?還是所得分配政策出了問題?
進一步再看歷年薪資變動趨勢。主計總處統計,今年1到2月「實質經常性薪資」平均只有3萬7350元,不如2000年的3萬7500元,薪資水準倒退16年。不要說是剛出社會的年輕人,「薪」酸的受薪階級可能普遍也都瀰漫著濃濃的「魯蛇感」。
眉角》雜誌去年底公布的「魯蛇年度調查報告」分析了2300多份問卷後發現,每月只要領不到35K就容易覺得自己是魯蛇;而這群人有82.29%集中在22至35歲,工作不穩定者(沒工作、待業、兼職或工作不固定)更佔了快一半(45.63%)。
換句話說,容易有「魯蛇感」的年輕人比想像更多,並不僅限於官員口中領20K或22K的這群人;而35K這條「魯蛇線」,更恰好與停滯了16年的實質經常性薪資37K不相上下。
諷刺的是,薪資停滯的同時,貧富差距卻擴大。中研院院士朱敬一、台經院康廷嶽的研究發現,台灣1976年的吉尼係數只有0.28,2012年卻提升至0.34;若以家庭收支調查的戶數五等分位組來看,1976年差距為4.18倍,2012年也提高至6.13倍;進一步分析所得最高5%與最低5%的差距,更由1998年的32.74倍,增加到2012年的96.56倍。此在在說明了貧富不均現象已日趨明顯。
因此,回頭再看這兩位新舊官員的發言,他們眼中無疑只看見了年輕人領低薪的「結果」,只顧著譴責年輕人不夠努力,卻忘了從結構面思考:究竟是「誰」或什麼樣的「制度」、「環境」,製造出了這些只能選擇領基本工資或22K的「薪」酸魯蛇?又為什麼16年來的薪資凍漲,而貧富差距卻反而加大?
撇開所得分配的問題不談,回到教育的觀點來看,教育本就是長期投資,校園則是邏輯思維訓練的場域,因此政府應該鼓勵「能力」導向的學習,而非一再複製「高學歷等同高收入」的功利觀,或以短期成本效益來衡量教育的價值,這不僅扭曲了教育本質,更無助青年脫貧。
當年沒人預料到,在家裡窩6年苦寫劇本的李安,今天會變成響噹噹的國際知名大導演;今日暫時只領基本工資或22K的大學畢業生,官員又如何神算他明日不會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適性職涯,而要如此快就斷言他是在浪費國家資源、作踐自己?
面對愈來愈複雜的社會議題,主掌國家大政的政府官員,若不能多從制度及結構面思考,真正「看見」問題並「問對」問題,又如何能替「薪」酸的魯蛇青年們找出路?
❤康和期貨業務經理 陳怡陵 0911422098
完整內容請點這:
→http://ma3004945.pixnet.net/blog
❤留言開戶請直接私訊我喔
~~~~~~~~~~~~~~~~~~~~~~~~~~~~~
我們最近推出的程式交易Muticharts券商版一年只要6000喔
❤康和期貨營業員:陳怡陵
期貨選擇權手續費洽詢:0911422098
LINE ID:karen03172(不限口數 全省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