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別滿腦子想做大事
(2014-7-25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這幾年來政府的各項政策屢屢造成民怨高漲,支持度長期低迷。在七月十七日貴版「瑞典人為什麼快樂」文中告訴我們,人民的快樂指數與政府信賴度有關,在瑞典這種社會福利國模式中,人民信賴政府的廉能透明,願意繳高額的稅讓政府替人民打造幸福。
在艾倫.狄波頓的著作《我愛身分地位》中,指出財富名望從不是單獨決定的,人們會找到參考群組,也就是我們自認為和自己屬於同一等級的人相互比較,之後再來決定自己擁有的是否足夠。若將這個概念廣泛運用在社會上,政府提供的公共建設與服務態度帶有這樣的認知,那麼就算平凡的人生就不再與沒有尊嚴劃上等號,於是追求崇高地位並用厚實圍牆隔離自己的慾望也將消解。書中以瑞士為例,蘇黎世完善的電車系統,乾淨安全準時順暢,使得民眾想要購買私家車輛的意願降低,依艾倫的觀點,一個城市的公共建設令人滿意,市民就不會過於汲汲追求個人榮耀,就算當個平凡市民就讓人滿足。
回過頭來看台灣,經濟面的低迷,薪資倒退跟不上物價漲幅,買房子變成望而卻步的癡夢,甚至為了工作出走海外,年輕人想開家咖啡店卻被批評成只想追求小確幸沒有遠大抱負。在一片苦悶聲中,政府或許不必然以改善薪資、失業率為目標,這兩者有其結構面的產業政策問題,不是輕易可以扭轉的,何不回歸最基本的所謂人性的尊嚴,提供優良的公共建設與服務品質讓人民有感。捷運不必一蓋十多年老是看到未完成的圍籬,只肥了建商多了炒作題材哄抬房價;馬路不必鋪了又挖,甚至在台北市挖馬路之頻繁在工地直接立牌「對不起,我們又來挖了」,公家機關的服務品質更有效率,這些面向與經濟面無關,單單政府自我要求就能達到。
依台灣現況說幸福太遙遠,尤其對青壯年世代而言,幸福是主觀的,就算當個平凡市民,起碼生活的周遭便利安全,人民有被照顧被尊重的感受,幸福感就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