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08 01:05:19南絃

泉州遊

 

往歲遊泉州,吟詩網上留. 復將經歷寫,天地念悠悠.

 

 

八月九日(星期一)

    下午從汕頭出發坐長途巴士去泉州。巴士誤了半小時才到,本來是點半開的車。

    昨天隨岳丈返汕頭,專程來看病。今早起來,坐岳丈電單車去中醫院找潘醫師。潘醫生不在,對面那位醫生說他上午有事不上班,我們便到他在長平路碧霞莊的寓所去。守門說他剛上班去。我們又得折返醫院,潘醫生已開診了。一打脈,肝腎功能沒多大毛病,只是中了丹毒。他還說我的腿患因吃了西藥,血管收窄,才沒完全康復,要改吃中藥,把血管擴大,方能見效。於是開了十服中草藥、一瓶外敷秘方藥,連診金,共四百十來元,也不便宜。

  吃完午飯,等汽車公司的車來送我到汽車站。汽車誤點,便坐下敲鍵寫成一律:

 

丈人載我電單車,走訪名醫到藥衙。

歧路再三途竟達,高齡八十智無賒。

輪籌候診勞頗力,回話傳言鼓汕牙。

知我隻身閩地去,叮嚀切切早還家。

 

八月十日(星期二)

  早上坐15路車去清源山。清源山以山中清泉處處而得名,故又名泉山。因位於泉州城北,也叫「北山」。山有左、中、右三峰鼎立,故亦名「三臺山」。公交車從泉秀路轉入溫陵路,經過東湖公園、玉屏大廈轉入崇福路,經泉州電視大學,從少林路掉頭轉走對面路線,再入城北路。經過朝天門,入泉山路,再轉傅東路,右邊有長長的小水溝。沿溝直走經過泉州行政學院、泉州高級技工學院後,忽然轉入一小巷,未幾轉出普賢路,乃一通衢,以後一直在郊區騁馳。不久便抵達目的地,時約十點。下車再走幾分鐘便到以老子石像聞名的清源山了。

   山門牌方為混凝土結構,正面牌匾「清源山」三個大字為全國政協副主席方毅所書。兩邊懸掛著一副紅底襯托的以簡化字書寫的對聯:「闽海蓬莱山名仙灵呈瑞气 \ 福地清源虎乳圣泉保安康」,有點俗氣。倒是老君巖很有特色,有詩紀之:

 

山搖地動不為動,巨像天然亙自然。

目歛神凝藏宇宙,髯飄氣聚拂幽玄。

老聃名字貫萬世,大道經言垂五千。

應在子昂書法外,巍巍莽莽掛清泉。

 

   老君巖坐落右峰羅山武山之下,原名羽仙巖,宋時利用天然巖石雕成。石像為一坐像,有四五個人高,額寬而有紋,耳大下垂,長髯飄動,雙目內歛,右手憑几,左手依膝,神態安閒自若。老君巖原有石室保護。今石室不存,人道是毁於明朝大地震。今老君巖前東西兩側有元趙孟頫書寫之道德經碑刻。

  從老君巖拾級上山,不多久便到弘一法師舍利塔。亦得一律:

 

玉塔高亭送別歌,清源古道蔓藤蘿。

半生逸靜安憂患,四字悲欣道奈何。

廓爾天心懸璧月,超然律外舞耘鋤。

林中隱約傳飛瀑,壑澗石銛俱已劘。

 

  再沿坡而上,曲徑清幽,泉水潺湲,摩崖石刻,到處可見。沿彌陀巖直上便到山頂南臺巖,這是清源山右峰最高處,因其位於中峰之南,故名。昔日南臺巖上,廣見寺廟,儒、佛、道三教之建築林立,蔚成大觀。宋後逐漸衰落坍廢。現有佛寺一座,建於明代,古樸清幽,遊人不多。入內走到盡頭近山處,有西遊記模型景觀。數小孩在簷下站樁,看樣子不像練功,可能遭方丈處罸。出了寺門,憑高遠眺,天濶雲低,山河壯麗。再往下走,便到虎乳泉。虎乳泉又名孔泉,泉水從石隙涌出,沿巖流入石窊,再溢流而下。其水清冽,味甘若乳,終年不竭。相傳母虎在此哺幼,因乳汁不足,以泉水代乳而養活幼虎,故而得名。虎乳泉旁有宋朱熹「源頭活水」題刻,字跡遒勁灑脫。在虎乳泉下方「紫澤洞天」處,建有一大儲水湖──清源天湖。依巖遠望,湖面突破翠圍而出,碧波盪漾,澄明如鏡,賞心悅目。有詩紀之:

 

南臺聳閟少行人,一片鶯啼似畫真。

展翠林風減炎炙,泛藍湖水淨心神。

清泉虎乳中巖出,高閣名州遠景伸。

古道從來招隱士,書丹崖石是多文。

 

  從此下山,三時三刻,出了山門。碰巧有的士經過,便乘往九日山。九日山在清源山西邊,兩山相距,十多公里,車資才廿五元。

  閩中有重九登高習俗,每逢佳節,詩人墨客紛紛來此,登山雅敘,作賦吟詩,此山因名「九日山」。山有東、西、北三峰,因頂上平坦,又叫東臺、西臺、北臺。唐朝宰相姜公輔曾貶謫來泉,隱居此山,死後葬於東峰,故東峰又名姜相峰,又因山形如麒麟,又名麒麟山。他遊玩過之石臺,稱「姜相臺」。

  西臺上有唐朝著名會稽詩人秦系棲隱處,秦系為唐代高士,故此峰又名「高士峰」。宋福建提刑觀察使蘇舜元,字才翁,登臨九日山時特為此峰題了「高士峰」三個大字,此方石刻現存在「秦君亭」舊址左側巖石上。北臺有八戒石等景觀,巖形像不像,見仁見智。山下有延福寺,晉太康年間始建。

   姜、秦之後,慕名而來的文人,多不勝數,題詠刻石甚夥,故有「山中無石不刻字」、「歷代書法藝術陳列館」之美譽。現存完好的摩崖石刻大概有七十五方,主要分佈在西峰東坡和東峰南側的崖壁上,不少是唐宋名家墨寶。西峰還有一塊無字的大磐石,人稱「翻經石」,相傳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羅陀(kulanatha)在此翻譯《金剛經》。現在石上刻有一方棋盤,所以又名棋秤石。我在東西峰之間走了兩回,有詩曰:

 

不待重陽陟彼山,秦賢姜輔隱其間。

兩峰無阻雲遐邇,一氣相連德往還。

梵唄時聞清緇慮,晉江常駐煥紅顏。

我來一就棋秤石,築室無從暫且閒。

 

八月十一日(星期三)

  清早,陽光猛烈。吃過早飯便去遊崇武古城。

  崇武在惠安縣,我從中欣汽車客運中心出發,坐九點半長途巴去崇武,車行要一小時多,中途經過洛陽橋。橋在洛陽區,橫跨洛陽江,江出泉州灣。這橋建於宋代,是世界最早跨海橋樑。大概十點四十分便到了崇武古城。

   崇武古城在海邊,明朝為防備海盜倭寇,從明洪武二十年就開始修建,明後長期廢用,城牆失修倒塌。八三年,國家才全面修復。古城全用白色花崗巖建成,全長二千四百餘米,四面設有城門,城門上各有烽火臺一座,南城門外更加建一照牆。登臨城墻上,面對浩翰大海,四百多年前,戚繼光親臨崇武,指揮軍民抵禦倭寇之情景,如潮湧現。
 
      今日崇武古城仍保存宋、明、清歷代所修建的寺廟庵堂三十多座,如宋代之「雲峰庵」、「水潮庵」,明代之「關帝廟」、「東嶽廟」等。這時剛巧踫上廟宇的法師們帶領一群善信在海邊施行放生活動,一輛輛貨車不知從那裏運來一盆盆海鮮,鱗甲鮮明,等著誦經完畢,就可重投自由大海了。有詩為紀:   

 

風激波濤咽石聲,古來崇武偃倭兵。

海無域坼東南界,人有關防內外城。

白羽銀鱗共碧落,黃沙綠草衍蒼生。

庵前誰送鮮魚甲,僧俗同心誦戒經。

 

  這裏石雕很著名,園內到處都是石雕系列。有三國,有水滸,有紅樓,有十八羅漢等等。我最喜歡的是惠安女園。真正的惠安女不讓你拍照,只有這裏的惠安女石像任拍不怒。回城訪開元寺,參觀開元寺雙塔,有詩:

 

花崗斗拱擎天塔,精構成雙不可拉。

聳峙東西翠疊圍,熏磨年月塵斑雜。

曾經山嘯與天搖,竟似崙丘屹地塌。

今世歸因群眾功,汶川劫後寒風颯。

 

  開元寺東西塔聳立在寺內拜庭兩側,為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構石塔,兩塔相距約二百米。西塔名仁壽塔,五代梁貞明三年(公元 917年)始建,初名「無量壽塔」。東塔名「鎮國塔」,建於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兩塔初以木製,後幾次重修,易木為磚,易磚為石,遂成今天模樣。雙塔曾經歷八級地震而根基絲毫不受動搖,可見古人建築技藝之精妙。
  

八月十二日(星期四)

  早上訪洛陽橋。洛陽橋為一座跨海梁式大橋,架在泉州東北郊二十公里之洛陽江上,橋之中央為晉江和惠安分界。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由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造。初建時橋長三百六一十丈,寬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兩旁。現橋長七十多米,有四十四座船形橋墩、一百零四隻石獅、一座石亭和七座石塔。在石亭附近保存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巖石刻;橋南有蔡襄祠,其著名之《萬安橋記》,即立於祠內,被譽為書法、記文、雕刻「三絕」。有詩紀之:

 

跨江接海堰波瀾,晉惠相連越淼漫。

北柳南移憶伊洛,清輝流映歷炎寒。

新逵鐵索馳飛轂,舊塹石欄供釣竿。

武士高風今不見,蔡公書法記中看。

    

    此行也曾到過東湖、石筍公園等名勝,不盡記。回港後尚憶念泉州之行,有詩曰:

 

刺桐五日訪唐賢,暑將假盡返閩邊。

峰巒滴翠城門秀,獅隧馳車山雨纏。

紅堡歸來煩職掌,清源回溯待詩延。

涾沱安得長波駕,八裔遊颺得自然。

上一篇:鄂地行(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