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30 21:21:29佛洛依德
練習曲
國片還有很大的空間來進步。
我知道有很多人(應該說是「觀影族群」),是受到宣傳的影響才看這部片的。
練習曲開出還不錯的首週票房,在這部片的主題預告上,似乎正好與觀影者產生熟悉感的認同(地點與環島),以及某些觀影者對於某些理想的期待。
作為一部國片的水準,這部片對於台灣風景的捕捉,可以看出導演原為攝影師的影子。另外,果然這樣景色很合吉他和弦,「太平洋的風」呼應著故事的啟程。
男主角那並非演技,本身就確實是個聽障人士(似乎不是很輕微的),而聽障會影響說話,所以講話方式那樣並沒什麼奇特。
但這部片的編劇是有問題的。
12個不同的人物與故事夾雜在環島之中,卻顯得十分的刻意。
例如手機那段就顯得生硬,劇情沒交代清楚就過去了;
楊麗音那段顯得想表達什麼,想用淡淡的引發思考,卻好像太雜而沒解釋清楚。
淡淡的點過,並不該等於詮釋空間的濫用,又或者不該加入太多的蜻蜓點水(隔靴搔癢?)
導演要傳達什麼東西,是導演的工作。被詮釋成什麼,才是觀眾的工作。
在我眼中看來,這部片有許多地方都是丟出些概念,卻在感情回應之前切換了掉。
吉他在這部片不是重點,單車本身也只是電影設定。
鄧安寧的角色就像是導演把過去的自己投射其中,雖然這段點出了「練習曲」,但還是沒有發揮好,在還沒觸到感情更深層時就停止了,而後續也沒再呼應這段了。Saya兩度的出現讓我感到不知道要幹麻。
外國人那段發揮空間是很多的,特別是在聽與說困難之間的深層交流,很可惜沒有把握住;
許效舜的後半段顯得有些莫名奇妙,前半段收住是最好的;
吳念真還是跟廣告中的形象差不多,這段表達的揉合了對現實的無奈,以及對此較為樂觀的一面;
我可以推演詮釋出為什麼明相會感動流淚,雖然還有些可以說的,但或許述說困難(也可以說男主角說話困難),所以就那樣子什麼台詞也不用吧!
我知道有很多人(應該說是「觀影族群」),是受到宣傳的影響才看這部片的。
練習曲開出還不錯的首週票房,在這部片的主題預告上,似乎正好與觀影者產生熟悉感的認同(地點與環島),以及某些觀影者對於某些理想的期待。
作為一部國片的水準,這部片對於台灣風景的捕捉,可以看出導演原為攝影師的影子。另外,果然這樣景色很合吉他和弦,「太平洋的風」呼應著故事的啟程。
男主角那並非演技,本身就確實是個聽障人士(似乎不是很輕微的),而聽障會影響說話,所以講話方式那樣並沒什麼奇特。
但這部片的編劇是有問題的。
12個不同的人物與故事夾雜在環島之中,卻顯得十分的刻意。
例如手機那段就顯得生硬,劇情沒交代清楚就過去了;
楊麗音那段顯得想表達什麼,想用淡淡的引發思考,卻好像太雜而沒解釋清楚。
淡淡的點過,並不該等於詮釋空間的濫用,又或者不該加入太多的蜻蜓點水(隔靴搔癢?)
導演要傳達什麼東西,是導演的工作。被詮釋成什麼,才是觀眾的工作。
在我眼中看來,這部片有許多地方都是丟出些概念,卻在感情回應之前切換了掉。
吉他在這部片不是重點,單車本身也只是電影設定。
鄧安寧的角色就像是導演把過去的自己投射其中,雖然這段點出了「練習曲」,但還是沒有發揮好,在還沒觸到感情更深層時就停止了,而後續也沒再呼應這段了。Saya兩度的出現讓我感到不知道要幹麻。
外國人那段發揮空間是很多的,特別是在聽與說困難之間的深層交流,很可惜沒有把握住;
許效舜的後半段顯得有些莫名奇妙,前半段收住是最好的;
吳念真還是跟廣告中的形象差不多,這段表達的揉合了對現實的無奈,以及對此較為樂觀的一面;
我可以推演詮釋出為什麼明相會感動流淚,雖然還有些可以說的,但或許述說困難(也可以說男主角說話困難),所以就那樣子什麼台詞也不用吧!
「騎腳踏車才會看到最好和最壞的一面。」
遇到反向單車人士這段,還是我覺得電影裡,最為顯得有共鳴而沒有刻意的生硬。從騎車的賞景(鏡頭就跟著那兩台車賞景),談到騎車獨有的樂趣,也同時產生相對的遺憾。車友的離去與消逝,就像人生一樣。
斷了根弦的吉他,本來就可以彈啊…不要刷那根弦就好。
但是這邊的意思,應該就像主角依樣,有些障礙依舊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
所以那些塗鴉少年的障礙就是不被警察認同,不被眾人了解。
Fine,眾人是膚淺的當然不容易了解我,但其實我也不希望自己真的沒人了解。
回到歸途之後,居然開始了「第一天」。
在我思考了很多之後,想到了片尾那雕刻老師傅:他並不認為自己的技術很好,但他還是用心的去做了想做的。
這就呼應了「練習曲」,雖然吉他在這部片真的不是重點。
「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
這句吸引了不少人進來(現在不看,一輩子都不會看了?)。
這不只是東明相在電影裡出發的原點,也是在暗示整個電影本身,
其實也根本就是個「練習曲」。
有時候像紀錄片,看不出設計的台詞與表情;有時候像學生製作的劇情片,生硬刻意的同時又有著洋溢的熱情。
國片技術有缺陷,劇本編劇不夠完整創意,但還是可以拍啊!
繞了一圈,故事的內容不完整之後,又回到了練習曲的主題。雖說這是歐吉桑拍的片子,但卻是給年輕人看的。
該說瑕不掩瑜嗎?
我倒是想說,至少這部片比起很多片,特別是很多光看預告就倒胃的庸俗東西,還要像是貼近現實的電影。
遇到反向單車人士這段,還是我覺得電影裡,最為顯得有共鳴而沒有刻意的生硬。從騎車的賞景(鏡頭就跟著那兩台車賞景),談到騎車獨有的樂趣,也同時產生相對的遺憾。車友的離去與消逝,就像人生一樣。
斷了根弦的吉他,本來就可以彈啊…不要刷那根弦就好。
但是這邊的意思,應該就像主角依樣,有些障礙依舊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
所以那些塗鴉少年的障礙就是不被警察認同,不被眾人了解。
Fine,眾人是膚淺的當然不容易了解我,但其實我也不希望自己真的沒人了解。
回到歸途之後,居然開始了「第一天」。
在我思考了很多之後,想到了片尾那雕刻老師傅:他並不認為自己的技術很好,但他還是用心的去做了想做的。
這就呼應了「練習曲」,雖然吉他在這部片真的不是重點。
「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
這句吸引了不少人進來(現在不看,一輩子都不會看了?)。
這不只是東明相在電影裡出發的原點,也是在暗示整個電影本身,
其實也根本就是個「練習曲」。
有時候像紀錄片,看不出設計的台詞與表情;有時候像學生製作的劇情片,生硬刻意的同時又有著洋溢的熱情。
國片技術有缺陷,劇本編劇不夠完整創意,但還是可以拍啊!
繞了一圈,故事的內容不完整之後,又回到了練習曲的主題。雖說這是歐吉桑拍的片子,但卻是給年輕人看的。
該說瑕不掩瑜嗎?
我倒是想說,至少這部片比起很多片,特別是很多光看預告就倒胃的庸俗東西,還要像是貼近現實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