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01 00:42:52凌台大

長者


今天不經意又翻到余秋雨先生的文章「長者」,
這是一篇我最喜歡的散文,
(雖然爾雅出版社把這篇文章放到87年短篇「小說選」中)。

余秋雨先生以恬淡的筆觸刻畫在動盪的時代裡知識青年的生活與成長,
描寫生命中的「長者」們是如何影響著他一生的選擇與命運。
我們看到在刻苦的日子裡,依然存在著師道風範與知識份子的風骨。
姚力老師告訴他「人文和藝術是根本」,
將他由科技或外交的路子實實在在的推向上海藝術學院;
張可老師在下鄉時日夜和他談論莎士比亞,建立以演員為中心的戲劇觀;
余先生說:「許多其他學生熱中的熱門學者,看起來至高無上的大師,早早被一位女性溫和的聲音化解了一大半,節省了我多少鑽研的時間,提升了我多少鳥瞰的高度,有時候,減法比加法更值得感謝!」
王元化先生和余先生成了忘年交,告訴余秋雨:「就學術而言,現在可能進入本世紀以來最好的時期」,使得他震撼惶惑,
深怕大家在熱鬧中把一個重要的時機辜負,
而汲汲的以英文著作作柺,向古代歐洲走去。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我自己生命中的長者們。

我們選擇讀法律,難道是出生時就如此嗎?當然不是的。
即使是因為聯考誤打誤撞的進入這個領域,
之所以到現在還留著沒有離開,
難道僅是因為生活的惰性嗎?當然不會的。

也許,當我們探索心底那種願意讓我們投身的原動力,
發現竟是十幾年前,課堂上或課堂外,
一位長者的一番話,一封信,一篇文章。

我們可能在某一位長者的身上,看到了我們對未來的期待,
也可能相反,我們看到自己未來的悲哀。
我們可能因為某一位長者的言行,決定不念某一個領域,
甚至堅決不到某一個國家留學、不從事和該長者一樣的法律工作;
也可能相反,我們因為感受到某一位長者的風範,
覺得法律人能做的事情是如此的多元,
然後對某一個議題產生濃厚的興趣,覺得縱千萬人吾往矣。
說來可笑,但是生活裡的長者就是如此用他們的生命經驗影響著我們、
形塑著我們對法律的認知,到最後,決定了我們對法律的向心力或離心力。

我感激那些生命裡的長者們在我學習法律的過程裡對我帶來的衝擊。
我自己有一天當然會成為長者的時候,
(對現在的大學小朋友們,我大概也快要被列入長者級─年紀長者)
希望那時能帶給別人的,不是對法律的失望,
這大概是我最大的自我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