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馴服與佔有,《狐狸與我》
片名:《狐狸與我:我和她的冒險日記》 Le Renard et l'enfant
導演/編劇:Luc Jacquet
演員:Bertille Noël-Bruneau、Isabelle Carré、Ambra Angiolini
語言:法文
年份:2007
《狐狸與我》內容蠻出我意外,本來以為只是單純描述小女孩與狐狸間的邂逅,感覺賣點就是幼獸(包括人)的可愛舉動,外加引人入勝的大自然景色。 而事實上,劇情並沒有那麼淺薄,兩者互動傳達給觀眾不少弦外之音,所以原本打算隨便放來看的片子,卻令我全神貫注。
從各方面來說,《狐狸與我》是部很賞心悅目的電影,故事時間橫跨各季節,幾乎電影所有畫面都有本錢拿來當明信片。
楓紅的秋,山丘被點綴得色澤繽紛,小女生踩著落葉沙沙作響;寒冬除了枯樹與無邊雪景,還有一輪明月將雪地映照得閃耀光芒;生氣盎然的春,小狐狸奔跑在草叢間,啃咬芬芳甜美的粉嫩花蕊……我沒想到南法景色竟能如此美麗。
導演曾拍攝過不少與自然相關的紀錄片,本片算是導演紀實手法的最好印證,要不是還有小女孩這個角色,許多片段根本與Discovery無異,寫實度百分百。 譬如狐狸遭受大型野獸的追捕場面,我不確定這段有無經過特別安排,因為畫面看起來實在驚險至極,我看的時候還擔心想到,萬一正式拍攝時狐狸真的被山貓咬死,那片子要怎麼拍下去?
法語發音的旁白與電影調性十分合拍,配樂選取也很恰當,完美呈現故事性與情節起伏,音樂、天然場景與動物奏出動人的自然樂章。
接下來所談的有雷,不喜勿入。
直接切到最後關鍵場景,我必須說,狐狸實在非常有己見。 當女孩將絲巾綁在牠脖子上,又生火又玩起扮家家酒遊戲時,她其實已不經意地對狐狸存有『佔有』的心態,以面對寵物的態度對待牠,但生處大自然的狐狸怎會接受被馴養的舉動?
所以牠才在脫逃現場後,又跑到小女生家門口,直到這一刻,或許狐狸僅僅抱持著友好心態,希望她不會因為牠早先逃離而生氣。 沒想到,小女生將牠領至二樓自己的房間,沒想太多順手把門闔上,自此又可見證女孩潛意識有著馴服對方的想法。
這樣將狐狸『關』在她個人空間的行為引發牠的不滿,於是牠情緒激動地四處亂竄,破壞主角屋內物品,最後破窗而出,滿身血跡跌落在外頭院子地面。
傷心的小女生抱著動也不動的狐狸身軀回到森林中,無論她怎麼叫喚,牠仍舊毫無反應,後來她只好拆下狐狸頸上絲巾,將牠留在洞穴口前,自己一個人回家。
小女生以及觀眾通通都被狐狸擺了一道,其實牠不過在裝死,因為女孩強力加諸在狐狸身上的有形(頸圈)與無形束縛(掌控的欲望),讓牠無法接受,直到她取下項圈時,牠才再度願意正面面對小女生,但,那幾乎是他們之間最後一次會面。
我非常喜歡電影的結尾,小女孩長大了,對著自己兒子述說兒時與狐狸的相遇,最末她承認自己不應該把佔有當成是愛,兒子卻回答其實狐狸很愛她。
對啊,因為狐狸的確愛小女生,所以牠才會那麼努力好讓她了解愛的真意。
* 電影中文片名副標有點畫蛇添足 = =
* 好聽的主題曲《Windy Whistle》by Alice Lewis
副標題馴服與佔有,我覺得除了形容故事本身用在形容人之間的相處更加貼切。父母對子女的愛,情人與情人之間的愛在互動的過程中都是有些相似於較威權的字眼﹔雖然我不太喜歡這些字眼不過現實中卻常常發生。
愛早已成為口號與扭曲的偏執,真是一言難盡!
已經太常被濫用了.... 2009-02-22 09: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