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工悲歌的無緣之墓
「欲去烏影,毋去吊鼎」(Beh khì oo-iánn,m̄ khì tiàu-tiánn)迫於生活,憧憬未來,猶如過河的卒子只得奮勇拚搏甚至死而後矣!如此途程個人深有體會。家父早年投資失敗,賣地典房還一部分債投一少數錢”生份所在好趁錢,故鄉熟似好過年”(Senn-hūn sóo-tsāi hó thàn-tsînn,kòo-hiong si̍k-sāi hó kuè-nî)不得不往異地重新振作。他鄉生活的那幾年受到不少冷眼對待,忍字真的是頭上一把刀,辛酸也得往肚子裡吞。
徐圖再起寄望未來,不難看出人們之所以跋山涉水遠赴異地所為為何?不僅只澳大利亞的中國牧羊人、日本採貝工人,台灣九份多國籍人士的淘金客,都曾留下一首又一首的移工悲歌。
1848到1853年這5年時間,300多位廈門人離開飢荒肆虐的家鄉,受聘到澳大利亞昆州(St George)進行牧羊的工作,牧養了大約45萬多隻的羊。
(第一批抵達澳洲的契約廈門牧羊仔,圖片摘自51無憂資訊,如有侵權敬請告知)
他們簽定了5年「契約牧羊人」的合同,可是在那幾年賺的錢不足以支付返鄉的旅費,根本無法回去朝思暮想的廈門。而這裡白人嚴格地劃分出街道的界線,不允許這些的華籍牧羊人晚上去到白人的酒吧,長夜漫漫,羈旅之思,他們的晚上也只得跟土著混在一起。而這些的華人,後來因此也和土著在St George生了好多的小孩。
1900年代,另有不少的華人往昆州尋找黃金,當時這裡也興起了淘金熱,同樣的也留有許多華裔血統的後人。
種族主義盛行之故,處於社會底層的華籍勞工根本不受重視。死後的華人被草草掩埋無人管理,該處亂葬崗後又經歷過多次洪水和大火肆虐,沒有墓碑毫無紀錄,後人僅知道是那一小方塊的位置。
2017年當地的華裔人士,開始往Balonne Shire市政府幾番查找,根本沒有他們的資料!因為那時候白人政府對黃種人,無視華人在這裡生活過的事實。有著共同的歷史如今被挖掘出來,什麼先來後到,何謂優不優越,哪來高不高尚,曾為生活一起打拼的歷史痕跡絕對不容抹煞,不是嗎?
同樣也是澳大利亞的場景,澳洲船長1883年往日本招募和歌山、愛媛、廣島、沖繩等地的漁民,大舉赴澳採收白蝶貝做成貝殼的鈕扣。那時,日本沿岸漁業不振漁民生活困窮難過,一聽說澳大利亞的潛水夫工作高薪給付,再又是他們所擅長的潛水功夫”時機䆀䆀,錢水有較乏(Sî-ki bái-bái,tsînn-tsuí ū khah ha̍t)。前仆後繼競往澳洲,日本人遂多過其他民族於潛水業領先他種族。
(日本著名作家司馬遼太郎寫的《星期四島的晚會》收錄了3篇歷史短篇故事,描繪著日人在忍受著鯊魚的恐懼和潛水病的同時,繼續在異國海域潛水的男人們的悲歡離合和軌跡)
地點在澳大利亞與新幾內亞之間,阿那夫拉海的面積僅3.5平方公里之星期四島(Thursday Island)約3000多位的日本潛水夫往那兒討生活。之後,學校、醬油屋、烏冬屋、𥴊仔店…當地根本成了日本海外的聚落,此與「金礦效應」毫無兩樣。
剛好有潛水服、潛水帽的那時,潛水帽接上空氣管,船上助手上下壓按打氣筒好讓空氣輸送給海底的潛水夫,讓他得以吸到空氣。惟僅日人他們能夠潛到60~75公尺深處,若超過50餘公尺則易罹患「潛水夫病」症狀雖非立即死亡,可是半身癱瘓要死不活的情況比嗚呼哀哉更糟糕!
所謂潛水夫病,泛指人體因周遭環境壓力急速降低所造成的疾病,是血液循環障礙或腦障礙所引起的症狀。印度諸海域採珠,畏懼周圍鯊魚等攻擊,澳大利亞則害怕水壓帶來危險。當潛水夫離開水域後,眼球會鬆弛無力突出約3~4公分,有此情形,得小心翼翼地將眼球再給推回眼孔。
太平洋戰爭爆發,所有日籍的潛水夫全被關進收容所裡,一直待到二戰結束後才被放回日本本土。後來據調查,星期四島有600多座墳墓,再加上西北岸布魯姆(Broom) 的800 多座墳墓,將近1500多位的日人是長眠異鄉。
(日人當年往澳洲地圖上的這兩處紅點,右上為星期四島左邊為布魯姆進行採集貝殼的工作,後再製成高級的鈕扣。打藍點的地方,為華人當年在昆士蘭州牧羊和淘金的聖喬治)
“漂”的結果有好,有壞?
故鄉好過年,異鄉好趁食(Kòo-hiong hó-kuè-nî,ī-hiong hó-thàn-tsia̍h),菜蟲食菜,菜跤死(Tshài thâng tsia̍h tshài,tshài-kha sí)!其實這都與19世紀中國走向衰敗,許多廣東人一傳十十傳百遂競相往美國加州參加淘金熱,如出一轍。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獻出生命的移工悲歌至今依然可見!
(星期四島的日本人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