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喻人 以食喻史
新竹縣縣史館518博物館日-2023永續美好生活「餐桌上的客家節氣食」
主題:從我家餐桌開始的閩客料理對話
講師:陳淑華
蔡蟳經常用料理來比擬珠寶,原因不外”一吃、二穿、三蹛、四行、五用” (It-tsia̍h、jī-tshīng、sann-tuà、sì-kiânn、gōo-īng)這般生活必需的優先順序,輕重緩急。換句話說,人的「口歷」是與「寶歷」息息相關,既然如此「千里求名師,萬里學口訣」您說不趕緊來跟陳老師偷學個一招半式,怎能行呢?
很早已知道陳淑華老師她寫過好幾本有關料理的書籍,無論口味、還是滋味、或者氣味都很能對味。
會中陳老師說起會寫《灶邊煮語---台灣閩客料理的對話》是延續與陳德雲先生拍攝逐漸凋零的客家聚落攝影作品,合作完成記錄歲月痕跡的《風吹日炙》此一圖文並茂的書籍,裡面是提到許多的客家老物件像是:
石臼(閩:舂臼tsing-khū,客:舂臼zungˊ kiuˊ)、菜籃子(閩:菜籃仔tshài-nâ-á,客:菜籃coi lamˇ)、大鍋(閩:大鼎tuā-tiánn,客:大鑊tai vog) 醬油桶(閩:豆油桶tāu-iû-tháng,客:豆油桶teu iuˇtungˋ) 大而淺的圓形盛物竹筐(閩:竹+敢壺kám-ôo又稱竹+敢仔kám-á,客:毛籣moˊ lanˇ) 茶壺(閩:茶鈷tê-kóo,客:茶壺仔caˇ fuˇ eˋ又叫茶炙仔caˇ zagˋ eˇ) 蒸籠(閩:籠床lâng-sn̂g,客:籠床nungˇcongˇ) 水瓢(閩:匏桸pû-hia,客:杓嫲 sog maˇ) 石磨(閩:石磨tsio̍h-bō,客:石磨sag mo) 等等。(以上客家話是以四縣音為準)
聽說陳德雲先生他生前一開始設定的是拍攝人物,但因牽涉到個人的隱私問題,後來遂改變主題為物件。彰化的閩南人與苗栗的客家人在兩位大師的交流中,卻也勾出陳淑華老師怎不將閩南話與客家話的飲食文化,相互對照彼此做個對話?於是乎有了台灣閩客料理的對話《灶邊煮語》此一巨著。
陳老師按著此些老舊器物的黑白相片,逐一爬梳敘述為文,緣此接而觸到客家文化,以食喻人,以物喻人,果真動人!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料理的材料、方法…基本都與生活的環境、水平…成正相關。之後,各人因出外求學、就職、婚嫁、遷居…飲食豐富性的「口歷」因而大開。
喔~原來新屋閩南人的菜包是包高麗菜,美濃客家人的觳仔炱(khok-á-te)是講油炸物的天不辣(てんぷら)。
陳老師整理出來的料理動詞竟然有105多種,真是太厲害太佩服了啦!
金屬工藝製作以往多以手工打製,技法多樣。早年金工業有「一搨、二鑲、三刷洗 (一說三刻 )、四柳 (纍 )絲」的行話,來說明金屬工藝的加工技法。
「搨」(搨:thánn,國語ㄊㄚˋ)是指鏨刻,以槌子適度敲打出紋樣圖案,又稱鏨花,分為陰、陽雕;「鑲」是在金屬表面進行鑲嵌,或鑲寶石、玉石;「刷洗」是將金銀洗亮;「刻」指雕刻;「柳 (纍:luí)絲」則是抽絲搓捻絲線,再製成各式花紋圖案。
在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裡頭沒有記載”搨”此一字,因此,形容金銀壺或紋樣鏨花如此動作的工藝用字,應該就是”挺”字最為適宜的了。
閩南話說的”挺”(thánn)是不可以用:你小扶「挺」一下,我來共固定予在。Lí sió phôo-thánn-tsi̍t-ē,guá lâi kā kòo-tīng hōo tsāi(你稍微托著一下,我來將它穩穩固定。)的此一「挺」字,有哪位前輩能夠指導一下呢?金工的過程雖說十分繁複,但是它的動詞若與料理比較起來,還真是小兒科不是?
以食喻事、以食喻物、以食喻史…蔡蟳也早有此意的按部就班或說是拉哩拉雜,寫了些如下「料理與珠寶」的文章啊!
延伸閱讀:
https://mypaper.pchome.com.tw/carawayseed711/category/27
料理與珠寶
上一篇:鮭魚卵的改良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