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30 17:28:27蔡蟳

新竹鹽田追跡之行

  什麼新竹有鹽田怎麼從來都沒有聽過

  起因看到一篇文章介紹「待滷水濃度提高使得四指併攏大小的蕃薯浮起,即表示滷水的鹽度可以接受。」製造海鹽這樣的文章。四指寬大小的番薯約莫130g上下,此也是寶石學裡頭講的比重不是嗎?

 

  琥珀會飄浮於海上,不會游泳的某國王想展示泳技都也是海水鹽分濃度與物體間的比重關係

 

  從經國路與延平路交叉口開始往海邊方向前進有土地公廟必拜有建廟沿革必看,公車站牌上頭圈起來的地名全與鹽田有關。

 

  虎子山位於新竹機場南側。其範圍大概包括香山區的虎林里但不含最北端、虎山里東半部,另外還包括新竹機場靠近虎林里及虎山里東半部一帶,以及北區的新雅里西南端、大鵬里的西北部。

 

  指澤宮位在機場跑道頭,以前此的地名稱為罟寮。

 

  火燒罟寮---全無望、牽罟賣某牽笭仔束腹肚、牽罟偎索---有份、大肚分雙份,同罟寮和牽罟之俚語是有這些。歷史的罟寮,敬拜廣澤尊王的該廟拿來地名成為楹聯的起首字

 

  香山沿海的漁業包括:牽罟(地曳網)、牽魚栽(抄網,張網)、立竿網(刺網的一種)、拋網(手綾)、貝類採集等。其中又以牽罟牽魚栽這兩項最是重要。

 

  順天宮拜完了後再到一旁的土地公拜一拜廟埕前看見有一群阿伯們在泡茶人在江湖走禮貌必需有,和他們打完招呼後問起鹽田的這檔事情來

 

  油車港,因聚落分布在隆恩圳南北兩岸,故又分成南油車港(港南里)和北油車港。北油車港聚落形成於康熙末年,為王世傑拓墾集團所創建,相傳當地曾在隆恩圳旁設有油車(榨花生油的油坊,砂地易於生長花生,附近設坊榨油一舉兩得)

 

  油車港這地區在清代中後期到日據中期雖為鹽田,可之後為何會轉化成為水田呢?據說是以大量的淡水來清洗鹽田後產生的效果。按水利會的會刊提及,此域的水圳那時恰巧開始大量改以「水泥化」為建構,漏水率低灌溉率高,大大便利了拓墾時的海埔農地之洗鹽效果。

 

(順天宮的創建沿革明白指出以往了典故因此我也建議大家去到廟裡除了燒香求神也要看一下該寺廟的歷史碑記而不是僅會燦燦嘴巴說神蹟如何了得如何…) 

 

  說巧不巧招呼我入座喝茶的人正好是當年鹽田管理人蘇苟他的後代港南里前里長蘇先生

 

  蘇里長的祖先原為鹿港人奉老闆辜顯榮之命前來管理自據台政府審批下來的鹽田。辜老闆喜歡任用施或蘇姓的家鄉人,至於他們的通關密語聽說即是鹿港的「普度歌」能唱完整首的工作即有著落。

 

  後來此一大片的鹽田辜老闆給了三女兒辜津治當嫁妝她的先生黃逢平不知是菸癮極大或抽的是雪茄老遠就能聞到香菸的味道兒時的蘇里長曾聽過家人說起這樣的事情。西濱路二段港北橋旁的舊冠軍食品飲料廠,即為當年的鹽田。又說他家裡開的雜貨店當要結束,那時在收拾櫥櫃竟找出好多支的比重計! 

 

  這種叫做波美計的比重計又稱「水度仔」是將需要測量的液體裝入管子,接著把波美計放入管子裡頭,顯示的刻度即是含鹽的度數。

 

(相片摘自:【鹽場點滴】《鹽事》「鹹鹹的台灣---鹽定北門嶼」乙文

 

油車港鹽場的曬鹽方式稱為「淋滷式鹽灘」(乙種鹽田),與台灣西南部的「曬滷式鹽灘」(甲種鹽田)極不相同,簡而言之,曬鹽的方法是曬海砂而非曬海水。此地的日照一來不足,二來海水的鹽度不夠,因此沒有辦法有沒有辦法的辦法,改以如此方式來製鹽。

 

古油車港潟湖區之土壤在地底下約20-40公分處,普遍存在著一層粘重不易透水的土層,這樣可避免鹽田上之「滷水」因下滲導致流失。

 

製鹽方法是先取「鹽砂」。而鹽砂採取的位置必須選擇大潮可及小潮不可及的砂質潮間帶至於鹽灘上的鹽砂得用「蝦抓」抓開、潑水、日曬再抓開、潑水,反覆二次以上,使鹽砂表面浮現鹽滷這樣的結晶,再以「入流」的方式將含砂的鹽滷結晶導入「鹽漏窟」。

 

(相片摘自:株式会社奥能登塩田村

 

「蝦抓」好比一支砂耙(sua- pê)日劇《小希的洋菓子》(まれ)此一描寫日本能登半島的職人,劇情帶到珠洲鹽田村角田家製作砂鹽的場景,能夠見到「細攫え」(こまざらえ)這樣的道具。它是把竹木像似梳子樣子組裝成耙梳的工具當拉耙過的砂子會呈一高一低波浪形狀這樣除可增加暴露在陽光下的表面積,另外它也可軟化硬化的砂子。

 

(相片摘自:株式会社奥能登塩田村

 

在鹽砂曝曬地附近的低處再挖一大的坑洞,外圍土牆,中間平鋪竹製隔板(有小隙縫)稱為「沙漏窟」在上面還鋪稻草或芒草葉下鋪苧麻布,上置鹽沙類似於前述劇中的「垂舟」(たれふね)這樣的過濾器。

 

(相片摘自:株式会社奥能登塩田村

 

隔天早上,由兩人另開「鹽漏窟」取窟內的海水,灌注到沙漏窟內讓含砂的鹽滷結晶溶解成為滷水,溜落於鹽漏窟,等滷水濃度提高至四指併攏大小的蕃薯得以浮起,即表示滷水的鹽度(25度上下)可以接受。

 

(相片摘自:株式会社奥能登塩田村

 

接下將滷水以人工挑至「鹽埕」曝曬,鹽漏窟內的海砂另再掘起灑於海灘。鹽埕必須是泥質底質,並以特殊的土鋁土來搥打,使鹽埕硬實、平整,上覆瓦片。(以上的工序參考新竹市政府民政局,《新竹市志》(新竹市政府,新竹,1995,第214)

 

新竹的「淋滷式鹽灘製鹽法」與日本能登半島「揚げ浜式製塩法」不同地方是日本要將高濃度的,再放到大鍋釜炊來煮出它的結晶,而新竹只需將高濃度的滷水拿去日曬即可,無需再煮。

 

鹽田追跡之行最後來到曾也是鹽田的西濱路與天府路交叉口十塊寮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據前期,十塊寮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十塊藔庄」隸屬於竹北一堡。該庄東北隔著頭前溪與舊港庄相望,東南與槺榔庄為鄰,西南邊為油車港庄,西北邊面臨台灣海峽。

 

附近的蟹仔埔原本以彭姓居民為主體之聚落,西側為臺灣海峽的海岸潮埔地,潮埔地上有眾多毛蟹棲息,故早期人稱「蟹仔埔」目前潮埔地向西擴展,使得本聚落距近海約一公里。代天府、聖君堂則為當地的信仰中心從記錄捐獻的石碑看到彭姓人士很多果然不假。

 

  以上台灣最北端的鹽田---新竹鹽田滄海桑田,滄海變公園,滄海變良田,滄海變家園,變得都連在地人都不知所以更遑論外地人了!「踏破鐵鞋無覓處,來得全不費工夫」「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捻得鼻花香」總之,不站上打擊席是沒有機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