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里杙的倒栽榕
台中大里的舊名為「大里杙」(Tāi-lí-khi̍t)位在大里溪北岸與旱溪間,早期用竹筏可以沿著大肚溪,載運貨物至此,具有舟楫之便。這裡聽說有一棵非常特別的榕樹,今天就來這裡瞧一瞧看一看。
大里杙老街盡頭的「倒栽榕」(tò-tsai-tshîng)傳說為要改變風水庇蔭鄉里,百餘年前將榕樹給反過來種,生長速度因此變緩,枝幹分叉多且扭曲,形狀相當特殊罕見。
溪水相當湍急,船隻因而需在岸邊設樁以繩子來固定,所以大里也就多加了個「杙」(ㄧˋ)字。閩南語的「杙」khi̍t即下端削成尖銳形狀,像似釘子樣子的木樁「杙仔」(khi̍t-á),打入泥土方便固定。
放牛的人攜帶此類的東西,當見到可放牧的草地即將此打入地底,好來繫住牛繩的牛杙仔(gû-khi̍t-á),或者牛車兩旁堆高貨物,用來防止東西掉落的牛車杙仔(gû tshia-khi̍t-á),栓牛用木的樁和牛車邊木,都用到「杙仔」(khi̍t-á)這樣的稱呼。
不過!違反自然的方法,據說得找乞丐或羅漢腳這樣沒有家人的來栽種,不然據說是會禍及子孫!
榕樹的閩南語「榕仔」唸做tshîng-á又唸作tsîng-á(面頭前bīn-thâu-tsîng的tsîng)。
榕樹或松樹在台灣是很普遍的樹種,到處都看得到,他們的樹形、葉子全不一樣,照道理說,應該分得清楚才對。不過!松樹的松(tshîng)與榕樹的榕(tshîng)閩南語兩者的白話音相同,往往不知講的是什麼?
松的文言音siông(常常siông-siông的siông),榕的文言音iông(美容bí-iông的容),需得多說明一下方才容易明白!
高雄澄清湖旁的鳥松鄉(已改為區)以前稱作「鳥榕跤」(Tsiáu-tshîng-khu)的地方,古早有著一大片的鳥榕樹林,白頭翁、綠繡眼等都飛來這吃榕樹的熟果子,村民也在這樹下休息、納涼,因此得名。可光復後卻改名叫「鳥松村」難道是為了好聽才由”榕”變成”松”的嗎?可見此兩字真難懂。
再說「橡皮筋」有人講松(siông)奶,有人講榕(tshîng)奶,松跟榕又是難搞清楚。若以「樹奶」(tshiū-ling、tshiū-ni、tshiū-lin)或「樹奶索仔」(tshiū-ling-sok-á或tshiū-ni-sok-á)、「樹奶箍仔」(tshiū-ling-khoo-á)為稱呼,大家就容易清楚了!
閩南語中有句形容出名的人物叫「風頭松柏」(Hong-thâu tshîng-pik),這可就不能寫成「風頭”榕”柏」了!松柏的身上有著樹脂容易引燃,故都拿它做為引火的「柴樠」(tshâ-miâ),樠的國語ㄇㄢˇ即樹脂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