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棒經營
每到年底十二月,日人稱作”師走”(しわす•Shiwasu)這個月,京都人習慣是得換一支新的掃帚。
京都三條大橋的西端有一間創立於1818年,傳承到第7代的「桔梗利 內藤商店」是專賣棕櫚、竹子製品的老鋪,當中,棕櫚掃帚遠近馳名深受客人喜愛。此店的掃帚全以手工製作不易散架,短可用到2、3年長則用上3、4年,耐用程度極其牢固,可要這麼樣怎還能生存下來,現不都早點損壞趕緊更新才有生意上門?再者,一間賣掃帚的店居然能夠開了200多年,甚至還有子孫願意繼承接棒!
換做台灣不多聽到長輩教育晚輩「著愛做博士、碩士 毋通做扌律(音:律,lu̍t)仔(lu̍t-á)、訹(音:戌,sut)仔(sut-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足證兩國「同文不同義,同種不同族」差異甚遠。
以前在京都時同一指導教授的學長與我交好,主因是要繼承製麵家業,次因想和我學習中文。他說中國的麵食文化悠久種類繁多,因此傳到他的手上肯定得往中國學習新穎的麵食,加入新元素來光耀門楣。
這種以繼承家業為優先考量的情況,日常閒談或電視採訪,常見對著老鋪的後代說到:「喔〜你是第〇代!」甚至鏡頭對準小孩堵麥問說:「你是第幾代呢?」
承擔家業的用心可見一斑。
至於台灣的許多家長、孩子,有的從不把家業當作那麼一回事,是聽到小孩對著家裡父母說起:「咱兜這行業,免讀冊攏馬會使做。」(Lán tau tse hâng-gia̍p,bián tha̍k-tsheh long-má ē-sái-tsò)或父母對自家小孩說到:「予你讀甲遮呢懸,你閣欲做這?」(Hōo lí tha̍k kah tsiah-ne-kuân,lí koh beh tsò tsit)是”阿達”或”趴汰”抑”秀逗”呢?非此中之人實難窺得堂奧!
從小遊戲、出入的場所感情深厚,工作內容、要領是耳濡目染,家業不能斷送在自己手裡的危機感與生俱來,自然有著傳承精神,而且當家的,更懂得如何安排後繼者的學習過程,並建立起兩代的共同語言(習慣、嗜好…)。看似微不足道的「家業」很能夠細水長流,總比豪雨宣洩的「職業」沒多久無影無蹤,比的是氣更長而不比氣要壯,要的是現金鈔卻不是名牌包。
走向百年老鋪(京都標準不是一百年而是兩百年)的金鑰匙,除了「繼承」保持招牌的傳統之外,還得有「創新」才不會被時代所淘汰,就算上輩未能給下輩種種有利條件「再生」的破繭重生及脫胎換骨,也才能一代接一代持續「百年老鋪」的接棒夢想啊!
延伸閱讀:
http://mypaper.pchome.com.tw/carawayseed711/post/1379733372
京都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