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戶之二
(神戶慶祝開港150周年的徽章)
神戶,對台灣人來說是個淵源很深的城市,此話怎說呢?
1895年清朝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後,隔年,開辦日台的定期船運,大阪商船和日本郵船等大型船隻,也往來於神戶和基隆間,神戶因此成為臺灣人東渡時,進入日本門戶之地。
有遠見的人更想著如何利用此航線來做點什麼買賣生意的,台中大甲人朱麗(同志社校友朱江淮的令尊,後任大甲區長)遂結合中部地區的藺草業者,把原先從平埔族婦女習得的編織技巧,趁著20世紀初戴頂帽子是種文化的熱潮下,將草帽給外銷至日本,因此,神戶遂成為台灣貿易買辦往日本落腳的第二首選(東京第一) 。
之後,人工養殖珍珠技術成熟,神戶成了珍珠銷往世界各地的集散地和出口港(飛機尚未成為主要交通工具時)才有台灣珍珠業者取代沒落的草帽業者,再來,神戶又是食品加工業者(青果、罐頭…)的發家致富之地。像是台灣青果女王陳杏村(同志社校友謝哲信的母親、日本眾議員蓮舫的祖母)也都依賴此港口來做轉運銷往日本國內各地。
(外牆彈痕累累的海岸大樓,二戰末期日方已顯頹勢,神戶港沿海線的各大樓自然成了被飛機攻擊掃射的目標。)
(大丸百貨保留舊外牆,裡邊建築則改建新的,與海岸大樓在頂樓加蓋,有異曲同工之妙)
(船員三井大樓的立面。)
(這女兒牆,您看了會想著什麼呢~不是牛頭,更不是豬頭,而是船長大盤帽的前沿造型。)
(海關大樓)
(神戶的水質一流,肇因山勢陡峭,水流湍急含氧量高。)
神戶港通商,在日本與西洋列強交手的過程中,時而放鬆,時而嚴謹,尤其受限於當地狹窄土地,沒有一次畫一大塊面積給外國當借地無法集中統一管理,是東一塊或西一塊,就這樣這也形成神戶人容易與外國人接觸交流,得外國薰陶,領洋氣之風,為日本它地所不及的風韻神采就應運而生。
(免費的好水怎能不喝呢?)
(麻子亦是酒窩---照相館的店招,沒有醜女只有懶女。)
(靠六甲山的北野地區,建築風格都多傾向西洋別墅的建築。)
(明治時期的日文,讀起來跟中文沒有兩樣。)
文明的發祥地---公園。此公園內立有各種的紀念碑,像是保齡球、馬拉松…的發祥之碑。還有,像是外國人與日本人(同志社中學為班底的球隊)的第一場橄欖球比賽;據說英國王子到這拜訪時龍心大悅,指定要看場這樣的比賽,結果因為季節不對(橄欖球為冬季比賽的球類)倒是碰了一鼻子灰!
(商店街元町出入口處的彩繪玻璃是以一整塊一整塊玻璃磚塊塊搭建而成的,是不同於僅有幾mm玻璃片的彩繪玻璃。也好比日本家庭裡天花板隔間的”欄板”厲害的是十幾公分木頭雕刻成的欄板,一般的僅才1公分多而已!)
(神戶在12月時都會舉辦彩燈的點燈活動,建議您這時候也來感受一下神戶另外不同的氣氛---圖片摘自網路。)
延伸閱讀:
http://mypaper.pchome.com.tw/carawayseed711/post/1371421950
神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