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K 2013年大河劇《八重櫻》劇集 報導37---教育、升學宛如開路、造橋
昨天收到校友李應鏜的女婿胡先生寄來“大橋的推手---李應鏜特展”(西螺大橋觀光文化節---大橋通車60週年慶)的資料,讓我想到“橋”的功能,不也等同求學關鍵的“升學”一樣,若沒跨過那個障礙導致求學中斷,遑論繼續的學業路路相通了。
百年前,同志社中學提供了台灣留學生此種“橋”的功能。緣由,日本殖民政府不承認自台北淡江中學、台南長榮中學畢業的學歷,一些學生的家長們,經由外國傳教士的介紹,知道京都有所亦是基督教的學校,經由此校取得認可的學歷後,升學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許多台灣學生因此陸續進入到此校就讀。
1875年開始籌辦的官許同志社英學校,是所基督教學校,最初一開始只招到8名學生,京都在地的許多家長們,不了解、也不願意自己的子女受異教的感染,新島 襄辦學起來自然倍感吃力!
不久,熊本洋學校轉來約20餘位的學生,該校在當地由於受到彈壓,同樣是基督徒緣故遂轉來同志社,學生數目雖有了規模,可熊本轉學來被稱作「熊本團」的學生們篤信教義,程度也比在地的學生高出許多,不僅對新島安排多餘的課程頗有微詞,與原校美國人的校長做比較,又覺得新島的教學經驗不足,衝突不斷發生。
所幸新島夫婦盡其最大努力,把學生都當作自己的子女,噓寒問暖,再加上時間的鍛鍊下,親力親為,老師的教學經驗愈來愈豐富,越兩年(1877年)才開辦起來的同志社女學校的學生們,都想要跨校來聽課哩!
(熊本團的學生)
在新島 襄短短的教學歲月(1875~1890年)裡,曾發生一件極為著名的「自責之鞭」事情。
此事是同志社英學校的高年級學生,對於校方將高、低年級的班級合併抱著不滿的態度,故意集體缺席拒絕上課。新島 襄因在朝會(1880年4月13日)的禮拜上說到︰「學生故意缺席違反校規,這並不是他們的過錯,更不是老師的責任!歸咎於校長的領導無方,因而處罰這個校長」便拿起教鞭自打自己的左手掌,直到教鞭斷成幾節。
由此可體會到,教育家的新島 襄他所抱持的教育理念為何?
(自責之鞭)
受其感染的自同志社第一屆畢業生,爾後成為日本礎石的大有人在,如:
․德富豬一郎(蘇峰)活躍於日本新聞界,創設發行「國民之友」及「國民新聞」為當時著名的評論家。
․德富健次郎(德富蘆花)豬一郎的弟弟,著有《不如歸》《黑眼珠與茶色眼珠》等著名的小說。
․伊勢(橫井)時雄,先就讀於熊本洋學校及開成學校(東京大學前身)後轉學至同志社英學校,留學美國後擔任牧師,一度當過同志社的社長再轉往政界發展。
․金森通倫,先是從事傳道活動,後擔任過同志社的教授、牧師、社會教育家等活動的事業。
․小崎弘道,從事宗教工作設立多處的教會,後組成東京基督青年會(YMCA)擔任會長,在新島 襄去世後就任同志社的社長。
․市原盛宏,英學校畢業留校擔任助教,一度擔任新島 襄創辦的仙台東華學校的校長,美國留學後歷任日本銀行、第一銀行、橫濱市長後,擔任第一銀行韓國支店總支配人,朝鮮銀行首任總裁。
․海老名喜三郎,至日本各地傳道,以日本組合基督教會的指導者的身分,影響了日本當時的思想家吉野作造(袁世凱家庭的西席)勞動運動家的鈴木文治,後來擔任本鄉教會的牧師及同志社的社長。
…即便人才輩出,用一句形容世事彎彎曲曲的日語“紆余曲折”來說明新島 襄辦教育的過程,開始時也是跌跌撞撞並非坦途,就像日本明治維新後為了忙著“進出?教化?”他國(實質是侵略)若非公立學校的現役學生,必先被征召入伍當兵,私立學校的學生往往無法滿招,私立學校經營的困難可見一斑!
因此台灣來的留學生,事實上填補了同志社招生上的不足,裨益了同志社各級學校的財政,這點是不容忽視的。另外,從我的觀察裡得到一個有趣的事,台灣學生在同志社有著“群聚”的現象,即一個家族的人當進了母校後,接著親族的人也魚貫的進入就讀,像:
․新竹北埔姜家
電影《1895》北埔姜家的後代,姜重枬、姜重烈、姜崇燾(北埔鄉長)。
․台中石岡黃家
石岡九房村五大房屬於二房的黃演熾(國大代表),一房的黃演淮、黃演敏、黃演馨、黃演舫,一房堂侄的黃士章、黃士丕。
․台中大甲朱家
朱江淮(台灣省建設廳長,女兒與台南劉家有姻親關係)江淮的大哥朱青松、江淮的太太李瓊梅、弟弟朱叔河、瓊梅的兄弟李炳焜、李葉璧。
․台中清水蔡家
蔡孟鑫(花蓮玉里鎮長,曾與台南劉家有過姻親)蔡仲舉、蔡美楚、孟鑫的兒子蔡永賜、以及孟鑫的叔叔蔡江寅(台中縣議長)、蔡卯生(清水鎮長)。
․雲林西螺廖家
廖文毅(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大統領)文毅的大哥廖溫仁、二哥廖文奎、四弟廖溫正、五弟廖溫進、三叔廖行生、大哥的長子廖史豪、二叔廖煥章的長子廖一雄、四子廖勇、五子廖仁,以及舅舅的女婿趙天慈(長榮中學校長)。
․嘉義陳家
陳嘉得、陳嘉音(雙胞胎兄弟兩人都是醫學博士) 。
․台南
蔡家---蔡愛義(台南得愛醫院院長)蔡愛智,愛義的妹妹蔡錦淑,愛義的兩位女婿黃茂卿(牙醫師,台南市球橄欖球之父)林建中(戰後前往同大攻讀碩士、交大教授)。
林家---林全祿(台南市省議員、老牌電影明星林沖的叔叔)林全興。
劉家---劉青雲、劉子龍、劉子恩、劉子安(長榮女中校長)劉清風、劉清、妹妹劉彩仁,青雲的堂侄劉秋德。
高家---高天成(台大醫院院長)高俊傑、高耀蒼。
林家---林茂生(台大文學院院長)林安生、林永生。
林家---林澄藻、林澄沐(醫學博士,中信金辜濂松的岳父)。
․高雄
旗山吳基福(知名眼科醫生,立法委員)吳基生(雙胞胎的兩兄弟均是醫學博士)。
․屏東李家
李明家(小提琴之母李淑德教授的父親)明家的哥哥李明道、明道的女兒李初雪、堂弟李瑞雲、李崑玉、堂妹李美容、姪女婿穆成章、堂侄李信行(即知名建築文學家李清志的父親)妹婿楊東茂(在壽岳章子所著的京都三部曲《京都思路》一書序文裡,李教授提到他的父親與姑丈當初赴日求學的經緯,以及他們的家族與京都的牽絆)。
…論真仔細算起來,族親加上姻親關係的同志社台灣校友就像一串粽子,因此我試著將這些的關係連連看,真是嚇一跳!
教育是家庭十年後的家族革命,造橋是為了走更遠更寬的路,當兩點之間最近的距離不是一直線時,能通過“紆余曲折”試煉的,不也才是最近的距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