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佛通戒偈》概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七佛通戒偈》概論:
這首偈語是過去七佛,教化眾生用的,非常重要。實際上只有四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前三句話就概括了很多內容,把佛法宇宙宇人生的真理都包括進去了,這也可以說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綱領。作為佛法修行者的依循要領。
*諸惡莫作,這個諸就是一切。惡:就是負面的壞事都不應該做。
*眾善奉行,眾善:一切正面的好事都應該認真去做。
*自淨其意,就是我們應當經常自我反思,去掉自己本來真心被扭曲的種種妄念。
這個“意”是妄念,是分別、二法、對待。
“淨”是淨化我們的妄想執著,佛所說的一切法門都是
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自己淨化自己的思想。把善
惡二法都沒了,不思善不思惡,離善惡兩端用其
中,是見性之道,開佛知見。
六祖壇經:傳法於惠明
惠能遂出,坐盤石上。
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
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
良久謂明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是諸佛教,就是說明前面說的這三句話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明師)教化眾生的綱領,也可以說是一切戒律(自性戒)的根本原則。
什麼是戒?戒就是諸惡莫作,戒就是止惡防非,戒就是禁止作,不許作,作了就是犯戒。比如說殺生,你殺了就是犯戒!戒的含意就是偏於止惡,所以叫做“止持”,就是禁止作。
律就是“眾善奉行”,就是提倡作,叫做“作持”,提倡作你不作也是犯戒,比如說護生,就是提倡做的,你不作,還是犯戒,所以戒與律嚴格的分起來就有這個不同。
自性戒→尸羅四義:清涼、安穩、安靜、寂滅
尸羅,為防過止惡之意,回復至善(不善不惡)的佛性。大學明明德之五步功夫相同。《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得則德也,自性之德,妙用)
佛性、明德性的狀態,俗語云:天理良心,凡用天理良心,起心作用都能心安理得。
其四義即:
(一)清涼之義,乃遠離內心之熱惱憂苦,令其安適。自性本來就清涼。清就是淨,六祖云:何其自性本來清淨!涼就是舒適安詳。
(二)安穩之義,能為自性本心安定安穩的極樂之因。六祖云:何其自性本來俱足。!
(三)安靜之義,能建立止觀。六祖云:何其自性本不動遙!
(四)寂滅之義,能為得涅槃之樂因。六祖云: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此等諸義,皆就自性戒之妙用所轉釋而來。然「尸羅」一詞,不限於上舉四義,諸經論中亦多所解說,主要皆以防過止惡,把扭曲的本心(良心) 回復本來, 回復本心反本歸元為其本義。
三千多年前,世尊於拘尸那城娑羅雙樹下,將入涅槃。眾弟子圍繞身旁,見佛即將滅度,傷心欲絕,心懷憂惱。阿難問佛:「佛在世時,我們以佛為師,佛滅度後大眾以何為師呢?」佛言:「以戒為師。」是時大眾寂然無聲,守護世尊直至最後一刻。世尊復以大悲心,殷殷付囑弟子修行之要,首先即強調「持戒」的重要性。
佛陀所說的戒是自性戒。(自性戒以儒家來說是天理良心,凡違背天理良心作事犯法,頭都會抬不起來,不敢見人,是良心的苛責)
結語:
這首偈語看起來簡單,實際上它實把佛法的精髓﹑諸佛的心傳都概括進去了,說具體一點,它從世間法到出世間法,從世界入到法界,從人天道,一直到出世法,它包括了修福修慧;它包括了五乘共修的綱領,它概括了三無漏學。所以這首偈語非常重要,它非常概括的把佛法宇宙人生真理的一些基本的法要都包括進去了。
上一篇:《七佛通戒偈》概論:
下一篇:壇經坐禪品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