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4 19:47:40福哥

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神秀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神秀作偈語已經完成了。有好幾次想呈上去。但每當來到五祖禪堂前。總是心神不寧而神志迷糊。全身汗流浹背。想要呈上偈語,但是又躊蹴呈偈不得。這樣前後經過四天的時間。有十三次徘徊五祖禪堂之前。想呈上偈語但又不得。神秀乃思想著。不如在走廊牆上寫下偈語。好讓和尚能看見我的偈語。若忽然稱讚:偈語作得很好。隨即出面向和尚頂禮參拜。說是神秀寫作。若說此偈作得不堪受用。那就枉費我在山中修道這麼多年。平白受眾人尊崇敬仰,頂禮參拜。那我是在修什麼道呢。就在當夜的三更時分。不使別人知道。自提燈火。將偈語書寫在南邊走廊牆上。呈上心中對心性體悟見解。

神秀作偈寫,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法身比喩是清淨的菩提樹。
本心如同是觀照的明鏡台。

二六時中勤而不懈,拂拭去其污染。勿便本心惹塵埃。
菩提樹,又稱畢缽羅樹、菩提榕,是一種桑科榕屬(又稱無花果屬)植物。原產於印度也是印度的國樹,在中國西南部、以及中南半島也有。

菩提樹的別名有:神聖之樹、思維樹、天竺菩提樹、印度菩提樹、佛樹、覺樹、道樹、道場樹。是佛教三大聖樹之一,另外兩個是:無憂樹、娑羅雙樹。喩「法身」清淨的體性。

明鏡寂靜本無一物,明淨能照一切物像。喩「本心」妙智慧的作用。

五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五祖云: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
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因神秀上座「能所未泯」,有個「所」的菩提樹及明鏡台,和有個「能」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故五祖言未見性。

五祖弘忍大師,直教人識心見性,明白湛然清淨的自性,本是不動,且圓滿具足一切,能生萬法,妙用無窮;即體即用,即用即體,定慧一體,故能體用自如。
為何能體用如如?只要照見,五陰身心是因緣和合,便知當體即空,以及外面的六塵境界,盡是無常變遷,如夢如幻,剎那生滅,虛妄不實,自然就不會執著身、心、世界,於一切時處都如如不動。
不但自性本空,且諸法本寂,無障無礙,無邊無際,哪有出定和入定之分,而自性本來自淨自定,豈須外修呢?
自性空寂,本是無住,只要不執著於一切,心便寂靜;自性無生,不生不滅,只要離一切生滅現象,即不會起妄想。
既然無妄想、執著,即與空相應,故心如虛空,但不可執空,還要真空生妙有之德。

識心見性
立在萬籟俱寂的絕塵之境上,斷滅心機意識的作用,
破我相、分別;使心靈(八識田中)渣滓盡化,轉識成智如同澄潭。心境雙泯,能所不立,才能體證到:萬物一體如如的平等性智。

神秀這四句偈:前二句:喻自性本體。後二句:言修行說功。
自性真如,就是法身佛,何曾有樹?妙明本心,焉謂為台?菩提自性,空寂無物,何生明鏡台?真空法性至靜之佛性,本自清淨,無物無體,何用拂拭?法身無物無體空寂,塵落何處?

神秀不識真如自性,被諸緣法相所轉,神秀此偈語,雖然句句著相坐實,心地未明,塵埃未盡,緣慮未了,大意未悟,但對中下根器,漸修初學者來說,未嘗不是很好的指導原則。

白陽一貫道弟子雖得(頓悟法門),在未開悟之前,亦須學習神秀,漸修法門。
當開悟時,如賢人不能當下,與聖人一樣,亦要如大學云:「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此為(頓悟法門)。
也應如賢人馬上省覺,亦如大學云:「驅身物於昭著。」此為(漸修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