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9 10:19:34福哥

一貫道-義的內涵:第一「忠」



義的內涵:第一「忠」


「義」的內涵第一點、為「忠」:忠者,中者黄中通理,以誠為心,忠誠竭誠為道,為下克忠,事上竭誠。對人要拿出誠意。

對人講話不能夠沒有誠意,對他人說話不夠誠意、不夠真心,就是不義。生活中少了義,自然也失去忠。

一提到「忠」,就會聯想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其實這恰恰是對其忠的誤解。

《說文解字》上說:「忠,敬也,盡心曰忠。」

《忠經》中的解釋是:「忠也者,一其心之謂也。」

朱熹在《四書集注》中也說:「盡己之謂忠。」這都是對「忠」的正確理解。

顯然,「忠」是一種人對他人他事應具有的品德和行為準則。一個人不僅要對自己的份內之事,對親、師、友、君所交待的事要忠(盡心),而且待親、待師、待友、待君都應該忠(盡心),當然這「忠」並非是無原則的。

在孔子的儒家學說看來,「忠」隸屬於「仁」,忠是誠實的表現,它同時受「義」的節制,是眾多美德中很值得稱道的。

《論語•里仁》裡曾子曾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論語•學而》中有言:「子曰:君子⋯⋯主忠信。」也就是說,君子行事以忠信為主。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之道,是一貫道儒家應運思想的重要內容,待人忠恕,這是仁(道)的基本要求,貫穿於孔子思想的各個方面。在這章中,孔子只說他的「道」,是有一個基本思想一以貫之的,沒有具體解釋什麼是忠恕的問題,在後面的篇章裡,就回答了這個問題。(一理貫穿四維上下六合,〝道〞放則彌六合,卷則退藏於密,無為而無不為)

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子對其理解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由是可見,忠恕兩字,在孔子的學問裡頭,是很重要的。

《大戴禮記》對“忠恕”作了較詳細的說明:“知忠必知中,知中(天下之大本)必知恕,知恕(天下之達道)必知外。……內思畢心曰知中(內聖),中以應實曰知恕,內恕外度曰知外(外王)。

忠是一種立足於自身的內心本性的堅守(內聖),而恕則是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向外的推衍(外王),並且可以認為,忠恕是實現良心,良知、良能的前提。

有一回,子貢問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要用一個字來概括終生可以身體力行之事,孔子認為便是“恕”,而“恕”實際上是“忠”的外推,所以曾子以“忠恕”來理解孔子的“一以貫之”,無疑是正確的。

忠者,心無二心,意無二意之謂,是儒家的不二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終之意,是儒家的達道(正道),中庸之道和為貴。

儒家倫理範疇,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原則。“忠”,盡力為人謀,中人之心,是河圖的中,是人本性之源,故為忠;“恕”,推己及人,如如之心,是如心不動,本來俱足,是真常無有生死,汚淨,與增減,萬善之源,聖凡一如。故為恕,佛曰慈悲喜捨。

在道場中要克盡義務,忠恕、慈悲而勇為犧牲奉献,師尊云:修道修心,辦道盡心。盡性忠於天道(真理大道),竭誠盡力以辦道,利濟眾生的使命與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