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見性(一)息下妄心見真性
(一)明心見性者,明心 虛妄不可得;息下 妄心見真性也。
求道、學道、明道、了道,欲了脫生死,先須知道生死之由來,如欲斷其流者,先須識知:源之所在,而後方可塞其源、斷其流,自然逍遙於生死之外。那麼芸芸眾生,在六道內,頭出頭沒地輪迴不已,究竟何由而起呢?
釋迦佛用二句簡約的話告訴我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分析起來,乃是說:一切眾生本具『如來藏性』。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無相、靈敏之萬能體;它不屬迷、悟,體絕凡、聖。只以眾生不覺,無有經驗,不知「妙體本明」,而生一念「認明」,以本有之妙覺智光,幻為妄明所明。將原為一體之覺明…「覺即明」,「明即覺」,非有二致,分為覺明相對…覺外有明,明外有覺;覺為明所明,明為覺所覺,而成能所雙立,而妄失本明之覺性。
楞嚴經云:『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
宇宙的本元,象海水圓融遍滿,寂然無相;寂滅性中,具足靈明妙覺,靈光獨耀,朗然常照,照性至極,妄動必生;妄動生,則自性失,猶如海水起波,波濤洶湧,遮蓋大海本來面目,由是開始產生虛空,然後依空產生萬物....
人的本性本來就是圓滿元妙的,但是被凡塵俗世給遮蔽了。只有把心思變得澄淨,你才能感覺到圓滿元妙,才能入門(道家叫玄關現)。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這是入手的法門,用你的元神看著煩惱妄想,看著雜念不斷地產生,消亡。記住要輕輕的看著,不懂不管也不去思考,只是看著。這就是佛教的“觀照”,到了最後,連這個觀照的念頭都要拋棄。
由此可見,身心世界之所妄起,實係一念無明之過咎。眾生既迷失本性,而認物為己,於是追逐物境,迷著不捨,造業受報,輪迴不息!經云﹕『心生則種種法生,法生則種種心生。』種子起現行,現行復熏種子;由因成果,果復感因。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周而復始,循環不已。由是因眾生從無生死中,枉受生死輪迴之苦,不得停息!
所以說,我人的心是虛幻不實的。它只是六塵落謝的影子。而六塵(即世界萬物)又由無明妄結而幻現,本不可得。佛經所謂『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那麼,由它生起的妄心,更是虛幻中之虛幻了。現代的哲學家們也說『心』是客觀物質的反映,但他只說心由物產生,沒有道出物何由而產生,不及佛經說的全面。佛說﹕『心不自心,因物故心;物不自物,因心故物』。這就將心物互為因果而虛幻生起的道理,說得一清二楚了。
心物既俱虛幻而不可得,我人一旦夢醒,了得身心世界本空,這就是明心。於本空處,非如木石,不知無覺,而是虛明了了,雖了了虛明而寂然不動,一念不生這是什麼?這奇偉而又平淡的景象,非吾人不生不滅、亙古長存之真如自體又是何物!當此自體豁然顯露時一把擒來,即謂之親證本來面目,亦謂之見性。
所謂見性,並不是用眼睛去看什麼東西,而是心地法眼,親切深徹的體會與神領。經云﹕『見見之時,見非是見』。故明心見性,乃於打破妄知妄見,狂心息處,身心消殞時,徹見真性也。
如二祖神光大師,見初祖達摩曰﹕『學人心不安,乞師安心』祖曰﹕『將心來,與汝安。』。師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祖乃順水推舟曰﹕『與汝安心竟!』師於言下大悟。此即於覓心了不可得處(前念斷,後念未起時)而徹見這不落斷滅(當時念雖斷,但非如木石無知)了了靈知的性。這則公案的妙處,即在心是集起虛妄的,並無真實來處。一經追問,即便化為烏有。但念雖息空而能(即性)不滅。會者即於此際,猛著精彩,回光薦取,即為見性。關於能量不滅,現代科學家都承認。而能量最大者,莫過於性能,因性無形無相,至大至堅。大而無外,小而無內,能摧一切,一切不能摧它,故無法衡量,無可比度。投生六道,受罪享福的是它;了生脫死,逍遙化外的也是它。所以要了生脫死,必須明心見性也。
什麼是覺心、明心,簡易說,覺是覺醒,明就是光明,迷者眾生,覺者佛也。明心、知心、覺心是初學者修行階段,真正明心,心靈光明,自性佛現,叫做見性。
修道人都講求明心,明心是一種滲透自己內心世界的覺知,清楚自己的心、性,明瞭心性上的運作,牽涉身體行為品德上的影響。
心透過道的引導,透過對錯,心思、心態、心境 、生態以至相對法層次轉念,進而魂(人心)魄(血心)轉竅為明心(道心) 。也就是轉識為智。
有人會這樣問,是否可能先見性再明心。
從《事》上講,心與性,非一。《心寂靜》曰《性》,《性起用》曰《心》。 打個比方:性,譬如靜止的空氣,是無法覺知其存在的,所以說『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心,譬如流動的空氣,需透過《風》的形式才能覺知空氣的存在。
同理:不先《明心》何以《見性》!
明心開悟並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明心了開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斷煩惱、證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頓悟,事須漸除”。
明心見性之後還需要修辦。例如六祖大師雖然做到了明心見性,但因為不識字所以讀經要由別人代讀。由此也可見理可頓悟,事須漸修。
另一方面,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只授記彌勒佛,當來下生的佛,而並沒有授記他人,所以也可以知道明心見性絕不等同於成佛。開悟只是明理,成佛還需要覺行圓滿的功德。
現在說的成佛,只能說是明心見性而已。與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的大悟不同,釋迦牟尼佛經過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獲得了大悟。就如神童,哪怕在智慧上並不比一位經過一系列教育的大學生差,但他卻完全不瞭解教育的一步步過程一樣。因此,哪怕是“頓超直入,立證菩提”,也是宿世修行的智慧在此時得以顯現而已。修道沒有便宜法門。龍女即身成佛,善財童子即身成佛,都是無量劫來修行的結果。所以,頓超直入是由漸而頓。今日大道普傳於世,先得後修,先得是受明師一指點,來明心見性,見性到成佛之間,還須修辦,人道圓滿天道自成,覺性顯,復明性德,便是成佛,自性是佛,佛是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