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3 10:46:04福哥

樂觀進取「修行」的人生觀︰



樂觀進取「修行」的人生觀︰


人世間,有很多的不如意、挫折困難,必須要有目標、理想,才能繼續保持前進的力量。

求道了,明師一指點,點出我們效聖法賢的目標及真常之道;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有成佛的機因,我們要朝向天佛院的彌勒淨土,為彌勒眷屬;先有目標、理想,才能繼續保持前進的力量。

學道明理,是為了明心見性,了解性理心法。人生是無常的,但其中存「真常」,何為真常?真常是永生不滅,離一切因緣生滅法,是恆常的真理。宇宙人生的真理,靈性是不生不滅的。

何為真常?「真」者,不變也。「常」者,不易也。「之」者,行持也。「道」者:無極之真,即我們的道心、良心,也是我們的元神也。「真常之道」,乃聖聖相傳先天大道,是「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的不二法門。

修辦的「理想」是「道的宗旨」

道的宗旨:
「敬天地,禮神明,愛國忠事,敦品崇禮,孝父母,重師尊,信朋友,和鄉鄰,改惡向善,講明五倫八德,闡發五教聖人之奧旨,恪遵四維綱常之古禮,洗心滌慮,借假修真,恢復本性之自然,啟發良知良能之至善,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挽世界為清平,化人心為良善,冀世界為大同。」

這是一貫道弟子的理想。朝著目標及理想,樂觀邁進,在修辦的路途中,没悲觀的理由。

引用一個故事

有一位年輕人到鄉下郊遊,看到老農夫在耕田,覺得很有意思,便要求讓他試一試。年輕人拖著犁,往前走,結果歪七扭八無法耕得直。老農夫說︰你要找一個目標,對準目標走才會耕得直,完成你的理想。

年輕人於是找了對面一頭正在吃草的牛作目標,結果仍然走歪了。老農夫很有耐心地告訴他︰你找的目標必須是固定的,牛在吃草,這邊吃完走到另一邊,怎麼能耕得直呢?年輕人恍然大悟,於是再找一棵柳樹作目標,這一回就走得又直又快了。這次耕田的經驗,讓這位年輕人一生受用不盡。

      師尊師母是我們的導師,接引我們走上正確又直又快的修道路,不致於成為迷途羔羊。

修道要有圓融樂觀的胸襟,辦道則要有積極進取的態度。

說到樂觀,就如眼前一個茶杯,裡面有半杯水,你說它是半滿呢?還是半空?如果是往杯裡倒水,就說它半滿;如果是將杯裡的水倒出來,就說它半空。對半杯的水,樂觀的人說︰我已有半杯了;悲觀的人卻說︰我才只有半杯。對半空的水,樂觀的人說︰我還有半杯;悲觀的人卻說︰我只剩半杯了。

樂觀的人,會在烏雲密佈的天氣中,看到後面的青天白日;悲觀的人,即使面對青天白日,他也可能看到擋在前面的電線桿、高樓大廈或者其他的障礙物。

修辦能樂觀進取,就因為他看得遠,有目標、有理想抱負。

說到目標,它必須是固定的,不可變來變去或盲目跟從。

我們都有坐計程車的經驗,有了客人的車子,目標固定,直奔目的地,比較不會發生事故。正在找客人的車子,一下轉右,一下轉左,一下切進兩車之間,常常險象環生。雖然司機好像積極進取,我們看在眼裡,實在不太樂觀了﹗

西遊記中的唐三藏,帶了三個徒弟往西天取經,唯一被稱為「行者」的就是孫悟空。因為他話不多,憑他的火眼金睛,看出妖魔鬼怪的原形,二話不說掄棒就打,常惹得唐三藏生氣,責備他沒有慈悲心,甚至生起氣來念動緊箍咒,把個孫行者痛得死去活來。
「知」與「行」是一體兩面,理應相輔相成。在文明尚未開發的時代,人們已經在行了,可見不知也能行;今天知識爆炸,日新月異,真知必能行。無論知或不知,「行」總是最重要的,尤其是一位修行者,「知行合一」是絕對必要的。

大珠和尚曾經說︰「說到做到曰『到到』,說到做不到曰『到不到』,沒說卻能做到曰『不到到』。」
最高境界應該是「到到」,其次是「不到到」,再來是「到不到」,至於不說也不做的人,恐怕根本無法完成目標及理想,甚至也無法成就佛事聖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