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4 08:38:44福哥

一貫道白陽修士.立志向行大道



 陽修士.立志向行大道

前言:

人生如在大海航行的船隻,沒有燈塔指標、羅盤、或雷達的導引,很容易迷失方向,甚至觸礁失事。有了方向人生才不會沒目標,沒立志就沒有動力,沒動力的篤行,就沒法成功(成道)。

一、為何要立志

志者,士之心,士是修道士。

士,事也。數始於一,終於十。從一從十。推十合一為士。

一者道也、太極也,萬有之始。十者天地、經緯、道德、仁義禮智也,明師一指點,了悟十字架中的真理,開了竅,一理通萬理徹,推十合一,性心身一貫也,心念行為不離性德良心,為推行佛聖仙真的聖業佛事是名修道士。

士者,事也。任事之稱也。引伸之,凡能事其事(道德)者 稱士。

“士”,上古掌刑獄之官。到了商、西周、春秋為貴族階層,多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後,逐漸成為統治階級中知識份子的統稱。戰國時的“士”,有著書立說的學士,有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陰陽曆算的方士,有為人出謀劃策的策士等。如:荊軻為燕太子丹刺秦王、馮諼客孟嘗君、蘇秦連橫等。“士農工商”即古代所謂四民,指大學士、種田的、做工的、經商的。

先秦時最低級的貴族階層。也是古代四民(士、農、工、商)之一。春秋時,士大多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祿為生,有的有食田。戰國以後,逐漸成為統治階級中知識份子的通稱,是脫離生產勞動的讀書人。

學道修道之人,為了效聖法賢,稱為修道士及儒士。所以修道士必須立志向,有目標有方向方能有成。

志者:以志→修道士的帥氣,有為、有勇,力行精進,突破人生障礙→作新民→去習染,立志於道,故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進而己立立人,親民渡眾,行功立德,方為士心。

故事:立志做宰相的范仲淹

宋朝的范仲淹從小就懂得立志,有一次剛好他去算命,走到一個地方看到一位算命先生,他索性就問那個算命先生說,「你幫我看一看,我能不能當宰相」,這位算命先生可能這一輩子從來沒有看過,一個小孩子居然開口就說要當宰相,也嚇了一跳。跟范仲淹說,「小小年紀,怎麼口氣這麼大?」後來范仲淹有點不好意思,接著又跟他說,「不然這樣好了,你再看看,我能不能當醫生」。算命先生有一點納悶,怎麼差這麼多的志願,就問他,「你為什麼挑這兩個志願?」范仲淹就回答,「因為只有良相跟良醫可以救人。

算命先生聽完之後很感動,一(這)個孩子念念想著要救人,所以算命先生馬上就跟范仲淹說,「你有這一顆心,叫真正的宰相之心,所以你以後一定可以當宰相」。諸位朋友,你相信范仲淹可以當宰相嗎?我絕對相信他可以當宰相,為什麼?因為他從什麼時候就在做準備了?從小他的志向就很堅定,勇往直前。

一個目標就好象海上的一個燈塔,船隻能夠跟著這個燈塔的方向去走,就能快速到達目標。假如那個燈塔都找不到,每天開往東又開往西,很多的時間往往就耗損掉了,所以有志向的人,他的學習一定非常的扎實。

范仲淹在念四書五經的時候,念念是想著我如何把這些經典讀通了義之後,用經典的教誨去造福於民,所以他讀書的深度跟廣度一定比其他的讀書人要多得多,這樣子積累個幾十年真正去考試,差距絕對會很大,所以范仲淹確實當了宰相。

立志當存高遠。子曰:此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立志有恆。志不強者智不達。庸人常立志,聖人立長志,立志不改。

二、何謂志向

志者士之心也。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志向是佛所強調的愿力,一種為實現內心深處真正的願望,一股巨大宏慈大願的力量。

人云:賤莫賤於無志。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無不本於志者;志不立,如無銜之馬,無舵之舟,飄盪奔逸,何所底乎?

子曰:三軍可以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立志是紮根的基礎

古人:「為人須先立志,志立則有根本」。如樹木必有根,才能培成合抱之木。

仙佛云:

修行之人志要堅,

做事切莫瞞了天,

瞞了凡眼不得免,

空中還有佛神仙。


志者愿也,沒有大愿,將亡失菩提心

發菩提心文:茍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

華嚴經云:亡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亡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發菩提願,不可亡也。

三、如何立志

(一)效聖法賢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地藏古佛: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南海古佛:眾生無邊誓願渡,佛法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煩惱無盡誓願斷。

(二)發心了愿

修道入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愿為先;心發則眾生可渡,愿立則佛道可成。

渡人脫輪迴,清口斷因果,人才助幫辦,講師施法雨,設壇廣結善緣,立志修道立德,盡性了命,以歸根認

(三)積善培德

        1、培心德:去妄存真。

        2、積口德:清口口清。

        3、立身德:持戒慎獨。

(四)精進力行
精進是由於對善業的希望愛好,產生一種向上的力量,具備勇敢無懼的特質。

故事:

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為螺髻仙人時,日夜精進不懈地禪坐,甚至「雀巢於頂,草穿過膝」,鳥雀在頭頂髮髻上築巢生蛋,草長得高過膝蓋,也不為所動。身心都放下,寂靜不動,念念不空過,是正精進、大精進。所以佛有無量的定力,這是在平時精進用功所成就的。

  又有一世,釋迦牟尼佛生為大施太子,當時很精進地修布施,但是國庫的寶物有限,無法救濟所有的人。太子為解救大眾而入海採寶,希望從龍宮取得龍王的如意珠,以便化現衣食財寶來布施眾生。太子的誠心感動了海神,海神就從龍宮盜取如意珠,獻給大施太子,龍王發現了,以神通取回如意珠。太子心想:沒有如意珠,就無法救人,於是決定舀乾海水,進龍宮向龍王要如意珠。太子一擔一擔的挑,可是海水怎麼舀得乾呢?但太子不畏艱難,仍日以繼夜、夜以繼日的挑海水,挑到骨瘦如柴、精疲力竭,最後因於體力不支倒地。這時,四大天王深受太子為救度眾生而不惜性命的精進心所感動,立刻協助太子,不一會兒海水就減去了大半。龍王為此心生恐怖,畢竟海水一旦枯竭,海裡的眾生將會滅亡殆盡,於是趕緊獻出如意珠。大施太子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就是精進行。

波蘭著名鋼琴家帕德列夫斯基,有一次接受雜誌訪問,談及他的成功之道。
他說:「我認為不斷練習,才能夠精益求精,熟能生巧。」

記者說:「以你大師級的水平,照道理未必要每天練習吧!」

鋼琴家說:「假如我不練琴一天,自己會發覺分別所在;假如我不練琴兩天,樂評人便會發覺分別所在;假若我不練琴三天,連聽眾都發覺分別所在,到那時才急忙補救,就實在太遲了。因此我堅持每天都練習。」

請您想一想:
發明家之父愛迪生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造成的。」成功的秘訣,在於努力、努力、再努力!

積極行動行言一致
有一個小女孩吃早餐的時候,看見爸爸愁眉深鎖,悶悶不樂,便對爸爸說:「爸爸,我在報紙看過一段報導,說態度積極的人,辦事效率較強,身體健康也比一般人好,你同意嗎?」
爸爸回答說:「那當然正確,所以我每天都保持積極的態度。」
女兒再追問:「爸爸你今天為何不告訴你的臉,也要保持積極態度呢?」
爸爸聽了女兒的話,臉上再展歡顏,並說:「親愛的女兒,妳提醒了爸爸要言行一致。」

請您想一想:
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我們快樂是因為我們微笑,而並非因為快樂而笑。」意思是行動往往能夠影響心態,所以選擇積極行動最為重要。

四、結論:      

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南海古佛云:『思無邪,何處非南海(淨土),志于道,吾家即西方。(歸止理天)』

「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

立願立志向是為茫然的心定下方針,行願則是邁開步伐向前行,以了結心中事。行願的過程就是一種修持,是從性理良心為出發點,由世間法到出世法,由末而返本的修持方式,最終的目的在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亦即中庸所言:盡人之性,盡物之性,贊天地化育,可以與天地參矣。

諸佛菩薩不都是以一己有形之軀,擔天下眾生之苦,至誠的心在無形中感召許多眾生共同創建佛國淨土,起於微念成於眾志。

看看     師尊師母建立的這片道場,就可以印證行願的力量有多大。所以我們不要只是羨慕他人的成就,當我們能開始立志向去行願之時,同樣能具足一切善因緣,成就無上菩提。我們要相信上天的慈悲,相信仙佛的存在,相信眾生可以渡化,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能夠有始有終,毫不退縮,願不成,誓不止,一直到最後一口氣,都不放棄心中的願。有了這樣的信心與決心,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大聲的說:「我是一個有志向行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