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9 21:03:51福哥

三字經:「教之道,貴以專」



三字經

【本文】       興毅忠信.禮義聖道院-福哥

「教之道,貴以專」

「教之道」聖人設教的心法,「貴以專」,專者注重專一,一者不要一心二用,一心二用則失去定力,其要領在於知止,
大學:釋止於至善
詩曰:「邦畿千里,惟民所止。」明師十字架上這麼一點。迷者十萬八千里,悟者一步超,在此一點當下所止。

詩云:「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 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 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聖人之教的目的在於專,一也,若你有求道,則知此「一」為知止處。成聖成佛在此專一。詩云: 不知到底一歸何,是以神光拜達摩。

聖人設教為傳性理心法,窮理盡性了命之功。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十六字載《尚書--大禹謨》,是我國上古時期有道明君大舜傳禹王的修心之法,也是中華文化經典中記載的最早的心法,早於孔子心法與釋迦心法一千多年,被歷代明師高賢稱作十六字心法。

據史書記載,堯舜時代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鼎盛春秋,統治者以身作則,修正心靈,文明治世,教化萬民,造就了堯天舜日,五風十雨、麥收雙禾,麒麟在野、鳳凰鳴山,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太平盛世。

《四書-中庸》寫道:"子曰(孔子說):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讚譽了中華祖先以仁德為治國之本的聰明睿智。

人有三心:一是道心,二是人心,三是血肉心(即心臟)。道心也叫良心、元神、自性、佛性,是人的天賦本性(自然屬性),先天而存,無形無相,永恆不滅、清靜無為,純潔妙明,不易發現。人心也叫妄心、識神、稟性、習性(社會屬性),後來而有,思善思惡,躁動不安,人喻"心猿意馬",前兩心均屬人的精神範疇。心臟是物質體,是人體造血器官和血液迴圈的動力泵。

人心對聲色貨利的欲望追求而產生貪嗔癡愛的念頭,極大地危害著至善本性(道心),昧天良於昏暗不明之中,使妙明道心的明度逐漸微小,如烏雲蔽日,暗淡無光,從而喪失理智,一念之差,悔恨千古,所以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惟"字作思想意識講,古代文言叫思維,現代名詞叫思想。此句意思是思想集中養精神,守先天一性(即道心)。老子叫抱元守一,一就是理性,所以說一者理也;元是元神,即精神。

允執厥中:"允執"就是平心靜氣、靜觀執守,不離自性。"厥"字虛詞,厥中就是其中。中是天性的所在地,精神的集中點,即祖竅。允執厥中簡稱為執中,即守性不移,守死善道,如如不動,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遷不移,不偏不離……也就是老子說的有欲觀竅,無欲觀妙,抱元守一;《心經》說的觀自在菩薩;《黃帝內經》說的恬淡虛無,精神內守……

為什麼要執中、守一?因為中是人的心靈自性,是宇宙靈源一本散萬殊的"一",這個小真空、小宇宙能通天徹地、通曉人生、社會、自然萬物的真理。

《易經-文言傳》有"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肢,發於事業,美之至也。"概括了周文王修正心靈的真實體會。"黃中"是人的天性的別名,是真空之子,生於天地先,位居天地中,是人的生命能源,一身之君,主宰人的一切功能。"黃中"的集中點即是上丹田,田是土地之意,上丹田位居人的中央所在地,五行中央屬土,色黃,所以叫黃中,道家叫黃庭。黃中直通理天能源,所以叫黃中通理。執中精一,獨守黃中,參悟宇宙自然育化天地萬物、萬物回歸自然的原理,就是窮理盡性,窮神知化。人的理性與自然真空理氣合而為一就叫作天人合一。所以古聖賢才說:窮理盡性達天命,執中精一萬法通。

十六字心法是上古明君明心之法,是最上乘真功正法。三教聖人立教傳法皆以明心為本,法有差異,所以說萬法一理,明心為萬聖之綱。先聖大德為後代子孫指明了一條正心修身、通達自然真理的光明大道,樹立了純潔心靈、文明精神的光輝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