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為政篇-第二十三章
《論語》-為政篇-第二十三章
【本文】 興毅忠信.禮義聖道院-福哥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讀論語心得
為政篇首章云「為政以德」,為政心法在於德,這是相當重要的議題,從前一章,信為修身之本,以體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理,接著至本章孔子講「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則展現孔夫子之微言大義,甚至以孔夫子為木鐸、為先知,何以言之如此?
本章子張提問「十世可知也?」,而孔夫子之回答「殷因於夏禮」、「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接著「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其中「或繼周者」即是孔夫子對當時戰國時的「禮」崩「樂」壞之不滿,欲以《春秋》為「繼周者」而建立新王道及仁政改制。
由上簡述本章與《春秋》之關係,接著本文就本章分為三部份討論:
第一、「世」。
第二、「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弟三、「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其一,「世」字大略有三種意思,其一是從其生到死為一世,
其二,是三十年為一世,
其三,是一個朝代為一世,以(清)劉寶楠《論語正義》講:「《說文》『世』作『卋』,云『三十年為一世』。
此云易姓稱世,引申之義。」。按「易姓稱世」即指改朝換代,何以劉氏認為「此云易姓稱世」?按本章前後文推論,從殷取代夏而興,再從周代殷而興,更甚者,還有「繼周者」、再繼繼周者……,以至於百世,而此「世」應為一朝代一世,即改朝換代。
從元會運世的的時節因緣來看,一世為三十年,三世等於百年後,百世等於三千年後,周朝至今三千餘年矣,百世是指現今天道大開普渡,儒家應運,白陽期應運,在家修因緣,闡揚儒家孔孟思想之奥義,主張五教同源合一理。
子張問孔子:「未來十世(三百年)以後的事可以知道嗎?」孔子說:「商朝的禮治襲夏朝而來,其中有些許增減,但我們是可以知道的,因它根本的禮是原在的。到了周朝還是沿襲商朝的禮,其中也有些增減,但也是可以知道的。就像這樣能將禮沿襲下來,縱然三千餘年後的事(一大世因緣),也是可以知道的。」因孔子非常注重「禮」,禮是人與人相處之道,待人處事、待人接物之道,從周朝推到夏朝雖然禮節有加有減,但禮的重點精神原則不會變,禮是基本精神,不能隨便變更,它有一定的軌道。到百世之後孔子也知有天道大開普渡的因緣,能繼周禮之真傳,亦是言道統的廷續,慧命之傳承。
編輯心得結論分享
一貫道是繼承周禮而來的,求道時下禮介紹,我們道埸用的是周公大禮,祀 上帝之禮,我們佛堂的擺設與周朝的明堂(祭祀之處)是一樣的,尤其道場是周禮真正傳承,維序道場倫理,待人、接物、進退之儀。
所以一直鼓勵開設佛堂,早午晚獻香叩首,就是繼承周禮,三千年後的今日白陽應運,有修辦者(開荒者)行仁由義之士,以禮融入社會家庭日常生活間,自然流露自性分中的〝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以內聖外王之力,踐明明德,親民之效,來完成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責,化世界以清平,促進彌勒淨土之來臨。
上一篇:論語-為政篇-第二十二章
下一篇:論語-為政篇-第二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