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22 20:39:43福哥

道德經心得--第八十一章 不積章

 

 《道德經》心得--第八十一章 不積章

  【本文】                   興毅總壇-經典研習班-心得報告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前提)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
                   既以與人己愈多。
(假設)
   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推論)

本章為老子肯定道真理真,絕非靠語言文字一切有為法等等...所能表達說明的,而須在道的誠信,真知實悟上,去離相入理。故老子於道德經的最後章,不願以言顯道,但在權法上無言又不足以明道,因此「去相明理」為讀老子書的不二法門了。與金剛經最後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做結是一樣的。以大道渡化眾生,授於真傳,是無無有有口難宣,明知大道在汝身,並非遙遠,但人不能體悟,猶以為遠。

讀經心得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為可信言之言,形容真理大道也,就是真實的真理。也是回應了首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理,這已交待了絕對不變玄之又玄之道體,絕非靠言語文字所能表達說明,故在道體實際之真知實悟上,如能離相入理,觸類自通時,這才是了悟真理之唯一門竅。「美言」,為美麗之言巧妙的言說,或文詞的表達,也就是巧言,就是好聽的話。這一切都難達意妙道的。
如金剛經第三十二章云: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如如不動者至誠也,信言也。

所謂信實的話(真理.忠言.無為之理)淡中無味不好聽,好聽的話不真實(有為法),道本無言,無言又無以顯道,但老子在道德上所說的,字字都是從真實道理中流出,雖不一定悅耳,卻句句真實,而一般人誇誕浮辭,雖然悅耳動聽,卻又不信實。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善者,喩道也,是指闡道之人。辯者,辯別爭論也,為好辯的人,大都是巧言令色者,講道甪很多巧言的美言。但用很多巧言的美言,皆難達到說明大道的真象,因大道在汝心,離言語文字,如人飲水泠暖自知。金剛經最後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是觀就是這個○,從這個中去自體自悟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者,真體悟大道的人,不從外覓(不博),指有妙智慧的人,不博,不向外覓,博學欲得。博學的人則相反,廣泛地去閱讀各種知識,反而障碍了妙智慧。凡真知大道的人,曉得宇宙間的 常道就在自己心中,深得萬事萬物之理,通於一,萬事畢,不必廣心博騖,故對世間的見聞之學不在多。反之,知識廣博,不求真理,心知外騖,捨本逐末,廣博溺心,多心喪道,就未必是真知大道的人。是以人類之智識表達雖可致於周行不殆天地生之一切,但絕不能達於獨立不改生天地之理,故對這恍忽渺冥之道之實際,只有在「滌除玄覽」以後,由「致虛極,守靜篤」中才可以聆悟其秒,假若以研究世間諸學之方法來參悟此道體時,則就不能真知了。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不積:就是不自私囤積。因為已經到達了無私無欲的境界,故言不積(信實)。 聖人是信實的,是至善的,是真知者,寂靜一無所住,不積妄見、妄知,不積則無窮,所謂「虛而屈,動而愈出」。若是以積為有,則所應就有限界了,聖人沒有私心什麼都無所保留,於是儘量的為人服務、 著想,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愈克實提昇,儘量的施予別人,自己反而愈豐富。

金剛經云:「如來所說法,階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之言,明確的表明就是法者笩也,水不成了累贅了嗎?是以老子既立其言,至此又磚其言,「不積」其所言之一切,教人「離相入理」,故本章乃名之曰:不積章。聖人不積者(心無所住,虛而能用〝虛而屈〞),既以為人(為別人服務、著想)已愈有〝動而愈出〞,既以與人(施給別人)已愈多,受益者衆。

天之道利而不害

天道本是廣大無私,生、成人之善,而不生、成人之惡,故對萬物是利而不害的。大道自然的規律是利益萬物的,不管這生機或成機,卻不加以傷害,反成人之善。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聖人效法天道以為用,善利萬物於無形,人我兩忘,彼我無跡,無以為爭。

心得結論

章為道德經之最後一章,讀完後真有「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概嘆!因為道德經一書無不在「本乎天以率人道,彰聖道以法天道。」迄乎「天人合一」,凡修人道以成天道者不能不參研道德經,然而讀經有個「訣」,那便是轉經,而不可被經轉,否則一落言詮,則文字障生,經義便差,更何況道只可心契,而不可言傳,學聖佛的最高指示為「去佛知見,斷佛知見,去聖知見,斷聖知見,去道知見,斷道知見」。此即老子所謂「言者不知,知者不言」之義,「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的典故在歷史上多的不勝枚舉。最後,老子又一次的叮嚀付「為而不恃,生而不有,天而宰,公而不私」的真理,曰:「天成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蓋天之道利人而不害人,利物而不害物,利世不害世,利天下而不害天下,聖人體天行道,故為人而不與人爭,為物而不與物爭,為世而不與世爭,為天下而不與天不爭。其實直理必然是「夫唯不爭,故無尤」。「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本章老子所奉行的基本準則就是不滯於名,而柔弱靈動,不系於物而多有奉獻,對一切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如越是不積的河道,越有可能成為萬流奔湊的大道。萬化皆流,而聖人是"天下谿",唯其不積,萬物才源源"自來";唯其不積,才能曆久而常新;唯其不積,才可以包容丞受更多的源流從他流經而擁有最多的源流。

能夠認識到在不積之中,在輔萬物之自然的放養之中"以成其私"、"以成其大"、"已愈有"、"已愈多",說明老子對耗散的成長方式,以及共生共長、互利互惠的生存耦合之可能,都是深有認識的,這是潛藏的耗散結構分枝的萌芽,方可體悟率性而為的捨得!捨得!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