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9 09:05:42福哥

論語-為政篇-第九章

 

《論語》-為政篇-第九章

【本文】                                興毅忠信.禮義聖道院-福哥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讀論語心得

顏回:(生於公元前521~卒於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1年,享年40歲)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淵,亦謂顏淵,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爲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他異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悦。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讚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爲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後曆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諡號:唐太宗尊之爲“先師”,唐玄宗尊之爲“兗公”,宋真宗加封爲“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爲“兗國復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聖”。山東曲阜還有“復聖廟”。

我們知道,孔子最得意的學生就是顏回,又叫顏淵,無論在道德或學問上,是 孔門中首屈一指的人物,所以孔子經常提到顏回。

孔子說, 我和顏回教學談話中,他從來沒有反問過我的意思,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麽反應的,但我說什麼,他聽什麼,就好像一塊木頭似地,看好像他什麼也不懂,在那兒只是聽著聽著。「如愚」︰就像是很木訥而 當他退,離開我,而單獨生活時,不在我面前時,做人做事都會自己檢討自己,結果不但是 懂了我的意思,還能更進一步發揮我的意思,由此看來顏回並不木訥唯唯諾諾的人。

心得結論

現在問題就來了,為什麼會把這段,編在這裏呢?編在《為政》這一篇?上面兩段的問孝,第一個 主要是講“敬”,第二個主要是講“色難”,和臣君之道都有關。

現在孔子以顏回的學習態度來講臣之道,上面(前人或上司)對你講話 時候,你都答“是是是”,都是只有接受、服從。可 是,光接受、服從,有時候反而有問題,不一定是對的,所以有了接受、服從的修 養,還要有“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再加以發揮,能夠擴而充之,這才是做聖業佛事的 好幹部,好人才。所以把顏回的個人修養與學習的態度,放在《為政》篇,是教我們,不要只聽,而不反思,不加以應用篤行。

我們參加了很多次法會(參班),做聽衆,如果你只有聽的作用而已;這個講師是某某碩士、博士、老師,口才好,人緣好,長像佳,是我的偶像,聽得很法喜,但回家後,不反思不複習,不加以應用篤行,那就白費了時光了,很難收到效益的。

而此章的重點在於〝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退」就是返求諸己,道不外求,省而不二過,在獨處內心深處的微念中去慎獨,存心養性,淨化觀念,正心誠意合中庸,這是內聖的功夫;不但如此,還能〝足以發〞,做好內聖,然後行之於外王,修齊治平之道,實踐在日常生活當中。

「內省其私」,乃指顏回能時時反省自己,有無過失,或失偏私之處。

「發」字,意指顏回發憤向學,樂以踐行。

「回也,不愚」看出,孔子認為顏回不像表面上的唯唯諾諾,而是既能知,且能行。孔子曾說「剛毅木訥,近仁」,可知孔子欣賞顏回「不違如愚」的表現。在「回也,不愚」看出,孔子認為顏回不像表面上的唯唯諾諾,而是既能知,且能行。

※重點:在於引用顏回的個人修養,與學習的態度,知行合一的精神,做為咱們修辦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