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為政篇-第七章
【本文】 興毅忠信.禮義聖道院-福哥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遊,亦稱“言遊”、“叔氏”,春秋末吳國人,與子夏、子張齊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曾為武城宰(縣令)。子遊的儒學思想曾為歷代人們所推崇,元代翰林學士張起岩稱:“夫以周之季世,列國爭雄,功私是尚,以吳人乃能獨悅周公之道,北學中國,身通受業為孔門高弟。
讀論語心得
不敬何以別乎。
孟子曰,食而不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此以犬馬比喻父母。所舉孟子語,在盡心篇。
此章的重點在於「敬」字,敬是從內心發出的真誠,去孝敬你父母。
一般講孝親有三個層次,
第一是奉養父母(身)
第二是孝敬父母(心)
第三是依承父母(志)
第一是奉養父母,這還不能算是孝,當然如果身都不養那就是大不孝。可是光奉養父母還不夠,還要有「孝敬」父母的心,孝敬父母的心,就是要讓父母順心、快樂,依承父母的(志),就是努力實現父母對我的理想,這是所謂的孝順。相信父母都希望兒女,健康、良善、有成,這都是父母的祗望,做兒女的都要盡心去完成父母之志望。
孟子曰:「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這就講到非常嚴格了,對父母如果不能夠孝順,這就不能成為人子,也就是說不孝了。順乎親,當然父母親對我們的要求是正確的、是合理的、是符合理性的,這個我們一定要順從,要照做,如果父母親萬一對我們要求不合理、不合法怎麼辦?甚至像「二十四孝」裏講的舜,大舜的父母,對他是非常不合理,不僅不合理,簡直是不近人情,甚至是沒有人道。你看舜的父母三番幾次要把舜置之於死地,虐待舜,可是舜他真正做到順了,他有這個智慧,既能不違逆父母,又不使父母陷於不義,這要智慧,愈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愈能夠鍛煉出自己的德行、智慧。舜他能接受這種考驗,為什麼?因為他是由衷的「愛敬」自己的父母,所以他能做到順。在這樣的環境下都能順,那沒有什麼人不能順的,所以他肯定能使人人和順。所以後來他做天子,堯把皇帝的位置讓給他,他治理天下用什麼?用他的孝順心,以孝治天下,所以也能使民心歸順,這是聖治。《大學》裏面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孝字統統都能做到圓滿,舜就是這樣做的。
要做到順也是很不容易,為什麼?這是需要把自己的習氣磨掉,把自己的棱角磨掉,把自己的個性磨掉,才能做到順。也就是以「敬」的心,把自己的天性圓滿、淨化才能做到誠敬的孝道。
老子講的「上善若水」,上善,不是中善、下善,是上善,若水,你想水能柔順一切,遇到山形它就繞著那個山形來流,遇到石頭它也能繞開石頭流,它能一直奔流到海,這是講它的志向堅定,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卻是柔順一切萬物,這叫上善。也因有水這般的柔順,才能包容一切,對父母上善「誠敬」的孝行。
道之宗旨:敬天地,禮神明,愛國忠事,敦品崇禮,孝父母,重師尊,信朋友,和鄉鄰,改惡向善,講明五倫八德,闡發五教聖人之奧旨,恪遵四維綱常之古禮,洗心滌慮,借假修真,恢復本性之自然,啟發良知良能之至善,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挽世界為清平,化人心為良善,冀世界為大同。這一切的宗旨,都不能離誠與敬,唯「誠敬」方能完成此一大事因緣。孝敬 明明上帝、老申。孝敬天地如同父母。孝敬生身父母的恩惠,能借假修真的助緣,以事奉養父母(身)、教敬父母(心)、依承父母(志)。 師導師母亦同,以真誠無妄之心,抱道奉行,學顏子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誠心抱守,盡性不量力而為去了愿,承繼師志鴻誓大愿。
上一篇:「仁」為儒家的核心思想
下一篇:論語-為政篇-第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