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8 20:10:48福哥

《論語》-學而-第十章

 

論語-學而-第十章

【本文】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邦,就是諸侯小國。

讀論語心得

端木賜(前520年-前446年),複姓端木,春秋末年衞國人,字子貢(古同子贛)。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受業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在孔門十哲中以言語聞名。萬仞宮牆典故,出自子貢稱贊孔夫子之學問高深。

陳亢,字子禽,一字子亢,蒙城縣城西黃練溝人。為孔子弟子,唐開元封「潁伯」,宋封「南頓侯」。在《論語》中,陳亢曾與孔子之子伯魚請教討論孔子的教子方式。

《論語》中載有關於子禽與伯魚、子禽與子貢的對話。陳亢為宰時,施德政於民,頗受後人好評。明代學者顧龍裳游蒙城清燕堂時,寫有《公堂清燕》詩:「緬想鳴琴治邑時,雍容雅化坐無為」,以頌揚陳亢。

在這一章你會發現一問一答的方式,就是啟發式的教學法,問答之間讓提間者有思考的空間,方能激發思考潛能的發揮。現在講道皆以講師在台上講,聽眾在台下聽,其效果不佳,會唐塞聽眾的思考潛能。

這一章是子貢稱讚他的老師孔子有「溫、良、恭、儉、讓」五種美德的修養,算是深深了解孔子的品性及為人。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禽、子貢都是孔老夫子的學生,他們兩個在討論,談到老師孔子。老師每到一個地方,到那裡一定能夠聽到他們那邊的政治、風俗、民情,會有人告訴他,他不要去打聽,自然就會有人自動的來向他報告。所以子禽就很奇怪,為什麼他的老師每到一個地方,不必打聽,就有那麼多人自動的來跟他報告。這是我們的老師求他的呢?還是那些人主動的來提供的呢?
子貢答覆他,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夫子是稱孔子。我們老師是求,跟別人求的不一樣。夫子怎麼求得來的呢?夫子是修德以求得的。有沒有求?有求,修德以求。內修德,外有感應,雖然是講求,但是不一樣的,所以要修德,夫子之德「溫、良、恭、儉、讓」!

「溫則人親之。」溫就是仁慈、厚道,我們常講溫和、溫順,敦柔潤澤,和藹的臉色;一個人能夠溫文有禮,人都願意親近他,世人皆蒙德澤,敦厚喜悅。故《衛靈公篇》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良則人信之。」良是善良,我們常講這個人平易近人、為人正直,行不偏邪,善良的性情,平易這叫良,平是平等,易是很容易接近人;拿現在話講,一點架子都沒有,這才容易接近人。擺起架子就不容易接近人。沒架子,很公平,很正直,非常的善良,所以大家對這樣的人能相信他,能夠信得過他。故《顏淵篇》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恭則人敬之。」恭是恭敬、恭維,從之不逆,莊敬的態度;待人有禮,文質彬彬,自己能夠莊重、能夠敬人,不輕慢人,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因而大家對他都很敬重,禮恭德至。

「儉則人便之。」儉是什麼?節儉、儉樸,去奢從約,樸實的生活;世人當用即用,應省則省,均富而不奢。平素很節儉,能夠隨緣,生活起居能夠隨順大眾,這個叫做儉,對於自己有節制。故《述而篇》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讓則人與之。」讓是禮讓、辭讓,先人後己,謙遜的語言;世人皆重禮儀,重禮讓、守秩序。故《中庸》十三章云:「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一般人皆有所求,但凡人總是偏於自身的利益,而孔子是一位聖人君子,其所求則為千秋大業,是為天下蒼生利益而求,是期望全世界的人,都能分享世界大同的溫馨與安全。只不過「千秋事業」在當時是如此落寞,但必須要守得住落寞,守的住貧困,方能成就其救世救人的大志,今之修辦亦同。

總結

信任的重要,有其德,人才能得以信靠。

這個對答當中,那一個字是要領呢?求。「求」是我主動去求,「與」是別人自動給與,所以求是被動的。子禽問,夫子為什麼到一國家必立刻掌握一個國家的要政、政策方向?假如立刻請他來主掌國政,孔子立刻可以接手,就這麼厲害,為什麼這麼厲害呢?子禽不懂。「求之與,抑與之歟?」人家會主動告訴我們夫子國政嗎?這是可以起疑惑的。子禽問這個問題,可見其眼光很銳利。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不是「求」,假如這是求,也是不同意義的求,這是求之在我的求,這種求不是有條件、有目的,只是義(溫良恭儉讓美德)之所在,所以別人就自動能夠信任他。這是一種信賴是關鍵,用基督教之語講叫信靠,可以信靠。信靠誰呢?在基督教講,叫信靠耶穌,你可以信,可以靠。一個人能夠讓別人信靠,可見他的德行,可以發而動人,不僅是自己內在情操好,而且他可以放出光輝而動人。
這時候認為孔子是可信靠的人,你告訴他國家困難,孔子也不會隨便去東家長、西家短,而且你告訴他國家現在所施行的辦法,有問題問孔子,孔子也會很誠懇的回答,而且你也相信孔子是有辦法的,所以才提出來問孔子,跟孔子討論。可信靠的有兩個意思:信靠其美德的修養。

修道人之所求亦是在眾生之利益,但必須先提昇自己的心性,方能渡化更多眾生,讓道務更加宏展。所以我們每到一個道場,也學習孔子的作法,必定去瞭解該道場之道務推動方式,不但可提供一些意見,而且更能據此吸收一些成效的作法,以便引進自己的道場來仿傚推動。並且將溫、良、恭、儉、讓等五德,確實的融入道場中推行,使每位道親更誠心,更有修養,更有禮貌,更有修道人的品味,方能得到對方的信任和信靠,互以見學。

修道向孔子學習五德作法:

─要常保持笑容(三分親切的微笑),方有親和力,視道親如親人一般,創造溫馨、祥和的道場。

        ─要有一顆善良的心,慈悲心,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與人。

─恭者敬也,尊敬仙佛,敬重前人、點傳師及前賢,確實遵守道場之倫理。

─要勤儉不浪費,不貪口慾。儉乃奢之反。奢者好動。儉者好靜。奢者好難。儉者好易。奢者好煩。儉者好簡。奢者好逸樂。儉者好恬淡。此必然之理也。

─要有推功攬過的精神,及禮讓他人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