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13 20:34:38夏金剛
「歌劇魅影」電影版值得一看嗎?
歌劇魅影
文圖:夏金剛
Shot through the heart, And you are to blame, You give love a bad name…
在「Bon Jovi」的嘶吼嗓音下,我開心閱讀著二姊從美國寄來的信,「Dear弟:這齣歌劇超棒,你一定會愛死它的。」忽然間,腦中「日」的一聲,彷彿唱片被唱針粗魯劃過,歌劇!?有沒有搞錯,我寧願被重金屬震到失聰,也不要聽女高音尖銳詠歎,手裡拿著嶄新的「歌劇魅影」錄音帶,卻怎麼也提不起拆封的興致。
利用Walkman提神,遠比咖啡有效,然而今天,前晚熬夜K書的我亟需在公車上打個盹,終於,我拆開架上那卷積了層薄灰的「歌劇魅影」,但願它物盡其用,達到助眠的療效。那是一九八九年的某個清晨,「歌劇魅影」在我人生中的首演,從那天開始,每晚伴我入睡的是「魅影」、「克莉斯汀」與「勞爾夏尼子爵」。
一九九五年,「歌劇魅影」移師香港文化中心演出,這個消息對我來說,就好像一個住在台北的回教徒,忽然得知聖城「麥加」遷移到了香港般興奮,於是我毫不猶豫、沒有任何藉口地訂下機票,東方明珠朝聖去。
飯店Check in完,立刻搭乘地鐵直奔尖沙咀,一路上也沒有吃東西買東西吃東西買東西,雖然第一次造訪香港,但跨街招牌的都市奇景、繁華忙碌的街頭、建築海景美食,都比不上那即將見面的…癡迷多年的聲音,終於,在半島酒店的斜對角,那朝思暮想的白色面具與一朵鮮紅玫瑰乍現眼前,七年的渴望,此刻成真,我站在彌敦道與梳士巴利道的交會口,閉上眼睛從胸中吁出長長的一口氣,「Masquerade! Paper faces on parade…」劇中名曲「化妝舞會」在我心中響起。
雖然十年過去,但這一幕還是經常以慢動作,鮮活的在我腦海裡重播。
現場觀賞舞台劇的獨特經驗,難以忘懷,電影版能複製重現嗎?我懷疑,但這畢竟是齣音樂劇,能夠再一次,以超高分貝享受「歌劇魅影」中的優美旋律,也是難得,沒想到,電影版的成績超出預期,導演善用電影藝術的語言,充分聚焦觀眾的視線,角色細膩的表情、眼神,透過特寫、中景鏡頭的堆砌,引領觀眾進入故事,對人物投注更多的情感,成功突破了舞台劇遠距離觀賞的疏離,同樣的美學原理,電影版的服裝美術等細節,也因此更顯逼真、細膩與華麗,雖然看電影沒有衣香鬢影的中場社交時間,但是在片長的限制下,劇情反而更為緊湊。
膾炙人口的音樂固然是賣點,但在空間有限的舞台上,如何完美呈現巴黎歌劇院的前後台、地窖迷宮、大型化妝舞會場面,並讓魅影的聲影,神出鬼沒遊走於舞台與觀眾席,不親臨劇場絕對難以想像,因此,種種匪夷所思的舞台特效與換幕技術,更是讓該劇享有跨時代盛名的原因之一,電影版在動畫特效的輔助下,視覺效果固然更臻璀璨完美,但相對的,電影版的觀眾也永遠體會不到劇場版觀眾的驚喜,至少水晶大吊燈不會從觀眾頭上砸下。
十六年前的公車首演,讓我與「歌劇魅影」結下不解之緣,它帶我到了香港、紐約,甚至是法國,就像「達文西密碼」的狂熱讀者,會跑去聖蘇比士教堂尋找「玫瑰線」一樣,當年造訪巴黎歌劇院時,我也忍不住敲了敲五號包廂的柱子,因為那是原著小說中,「魅影」的秘密藏身處。基於這些共同的歷史情感,我無法客觀看待電影版,在香港文化中心觀賞時,我的座位不好,電影卻有辦法帶著我從後排衝上了舞台,因而獲得更為完整的參與經驗,相信只在十八個國家演出過的「歌劇魅影」,勢必隨著電影版的上映,更為普及,兩種藝術形式各擅所長,我期待更多朋友前去觀賞,重覆演出「食神」的片段也有點膩了,且讓劇中音樂成為我們新的共鳴,那幅景象將是我「歌劇魅影」夢的句點。
2006年,國家戲劇院即將演出「歌劇魅影」,敬請期待。
本文摘錄自http://message-massage.com
文圖:夏金剛
Shot through the heart, And you are to blame, You give love a bad name…
在「Bon Jovi」的嘶吼嗓音下,我開心閱讀著二姊從美國寄來的信,「Dear弟:這齣歌劇超棒,你一定會愛死它的。」忽然間,腦中「日」的一聲,彷彿唱片被唱針粗魯劃過,歌劇!?有沒有搞錯,我寧願被重金屬震到失聰,也不要聽女高音尖銳詠歎,手裡拿著嶄新的「歌劇魅影」錄音帶,卻怎麼也提不起拆封的興致。
利用Walkman提神,遠比咖啡有效,然而今天,前晚熬夜K書的我亟需在公車上打個盹,終於,我拆開架上那卷積了層薄灰的「歌劇魅影」,但願它物盡其用,達到助眠的療效。那是一九八九年的某個清晨,「歌劇魅影」在我人生中的首演,從那天開始,每晚伴我入睡的是「魅影」、「克莉斯汀」與「勞爾夏尼子爵」。
一九九五年,「歌劇魅影」移師香港文化中心演出,這個消息對我來說,就好像一個住在台北的回教徒,忽然得知聖城「麥加」遷移到了香港般興奮,於是我毫不猶豫、沒有任何藉口地訂下機票,東方明珠朝聖去。
飯店Check in完,立刻搭乘地鐵直奔尖沙咀,一路上也沒有吃東西買東西吃東西買東西,雖然第一次造訪香港,但跨街招牌的都市奇景、繁華忙碌的街頭、建築海景美食,都比不上那即將見面的…癡迷多年的聲音,終於,在半島酒店的斜對角,那朝思暮想的白色面具與一朵鮮紅玫瑰乍現眼前,七年的渴望,此刻成真,我站在彌敦道與梳士巴利道的交會口,閉上眼睛從胸中吁出長長的一口氣,「Masquerade! Paper faces on parade…」劇中名曲「化妝舞會」在我心中響起。
雖然十年過去,但這一幕還是經常以慢動作,鮮活的在我腦海裡重播。
現場觀賞舞台劇的獨特經驗,難以忘懷,電影版能複製重現嗎?我懷疑,但這畢竟是齣音樂劇,能夠再一次,以超高分貝享受「歌劇魅影」中的優美旋律,也是難得,沒想到,電影版的成績超出預期,導演善用電影藝術的語言,充分聚焦觀眾的視線,角色細膩的表情、眼神,透過特寫、中景鏡頭的堆砌,引領觀眾進入故事,對人物投注更多的情感,成功突破了舞台劇遠距離觀賞的疏離,同樣的美學原理,電影版的服裝美術等細節,也因此更顯逼真、細膩與華麗,雖然看電影沒有衣香鬢影的中場社交時間,但是在片長的限制下,劇情反而更為緊湊。
膾炙人口的音樂固然是賣點,但在空間有限的舞台上,如何完美呈現巴黎歌劇院的前後台、地窖迷宮、大型化妝舞會場面,並讓魅影的聲影,神出鬼沒遊走於舞台與觀眾席,不親臨劇場絕對難以想像,因此,種種匪夷所思的舞台特效與換幕技術,更是讓該劇享有跨時代盛名的原因之一,電影版在動畫特效的輔助下,視覺效果固然更臻璀璨完美,但相對的,電影版的觀眾也永遠體會不到劇場版觀眾的驚喜,至少水晶大吊燈不會從觀眾頭上砸下。
十六年前的公車首演,讓我與「歌劇魅影」結下不解之緣,它帶我到了香港、紐約,甚至是法國,就像「達文西密碼」的狂熱讀者,會跑去聖蘇比士教堂尋找「玫瑰線」一樣,當年造訪巴黎歌劇院時,我也忍不住敲了敲五號包廂的柱子,因為那是原著小說中,「魅影」的秘密藏身處。基於這些共同的歷史情感,我無法客觀看待電影版,在香港文化中心觀賞時,我的座位不好,電影卻有辦法帶著我從後排衝上了舞台,因而獲得更為完整的參與經驗,相信只在十八個國家演出過的「歌劇魅影」,勢必隨著電影版的上映,更為普及,兩種藝術形式各擅所長,我期待更多朋友前去觀賞,重覆演出「食神」的片段也有點膩了,且讓劇中音樂成為我們新的共鳴,那幅景象將是我「歌劇魅影」夢的句點。
2006年,國家戲劇院即將演出「歌劇魅影」,敬請期待。
本文摘錄自http://message-massa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