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06 15:16:56cafjohnny

下江陵 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注釋】
 ①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節縣東白帝山上。 ②江陵:今湖北江陵縣。

【品評】
   乾元二年(759), 李白因永王苣事被流放夜郎,到白帝遇赦,歸途作此
 詩。詩題一作《下江陵》。
   盛弘之《荊州記》雲:“惟三峽七百里中,兩岸是山,略無缺處,重岩疊
 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
 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急也。每
 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
 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明人楊慎《升庵詩話》
 卷四引此文,評論道:“太白述之為韻語,驚風雨而泣鬼神矣。”其實,李白
 此詩,並非述盛弘之文為韻語,而是即景抒情,戛戛獨造。其藝術效果,也不
 是“驚風雨而泣鬼神”,而是輕快喜悅。
   作者在流放途中所作的《上三峽》詩里說:“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
 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如今忽然遇赦,乘船順流而“還”,其重獲自由
 的喜悅感、輕快感與江流之快、歸舟之“輕”水乳交融,便創造出這首千古名
 作,被王士詖推為“三唐壓卷”。
   前兩句,似與《荊州記》“朝發白帝,暮到江陵”無異,實則後者只客觀
 地寫江行之“急”,前者則用一個“辭”字、一個“還”字托出抒情主人公的
 神採與心態。他不是經白帝西去夜郎,而是“辭”白帝東“還”江陵,已露喜
 悅之情。辭白帝于朝日照射的彩雲之間,色彩絢麗,形象優美,又強化了喜悅
 之情。白帝既在“彩雲間”,則高屋建瓴,江水奔瀉,江陵一日可還之意已暗
 寓其中。“千里”極遙,“一日”極短,“千”與“一”對照,突出地表現了
 東“還”之快出乎意料,驚喜之情,見于言外。前兩句已寫完由“辭”到“還”,
 概括性極強而形象性不足,于是掉轉筆鋒,補寫“一日”之間的見聞,就聞的
 方面說,“猿鳴三聲淚沾裳”,這是行經三峽者的典型感受,詩人卻以“兩岸
 猿聲”作鋪墊,突現“輕舟”如飛的輕快感。就見的方面說,“千里”之間,
 景物繁富,一句詩如何寫?詩人只用“已過”二字,而重山疊嶂、城郭村落等
 等扑面而來、掠舟飛退的奇景,已如在目前。
   浦起龍《讀杜心解》稱《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
 這首《早發白帝城》,也可以說是李白生平第一首快詩。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