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18 23:22:31咖啡海

博士班是創業的修羅道

Heinz Memorial Chapel

別搞錯了,唸博士班是要你「創業」,不是要你當學生!

 

前幾天和一位今年秋天即將要唸博士班的朋友聊天,我提醒她:「別搞錯了,唸博士是要你『創業』,不是要你當學生!」

 

這其實是這幾年在美國唸博士班的一個感想、一個反省。

這幾天台灣的新聞報導指出,台灣不管國立大學還是私立大學的博士班,今年的報考人數都創了新低。或許是「雞排博士效應」,讓很多原本想讀博士班的學生,重新思考當中的投資報酬率,希望能夠早點進入職場,不要將人生再花在唸書上。

 

的確,跟我同年紀的人(35歲),大概在職場上都已經累積了一定的資歷,也都已經升格到中階主管的位置上。和他們相比,博士班學生或是博士候選人,不管在經濟條件,還是在社會位置上,都有著說上不上、說下不下的窘境。

 

但隨著年紀增長,也看到一些朋友不管是本來的志向,或是因為環境改變使然,開始走上創業的路,也讓我重新思考讀博士班的實質意義,也讓我想通原來博士班並不是要人延續學生的生命,而是直接把你帶上創業的修羅道。

 

事實也的確如此,一旦走上讀博士班的路,大概也跟創業所要做的大同小異。如同創業需要資本,在讀博士班到畢業,國立大學大概25萬,私立大概50萬,但若加上你所「少賺的」,還有自己所需要花費的,那這個成本絕對是兩倍到三倍以上。倘若又是選擇出國唸博士,那麼大概五百萬台幣跑不掉,除非你找到有人願意投資(獎學金)。

 

學習過程中,大量閱讀相關文獻,找出研究的方向,就如同要做好市場調查,建立起自己產品或服務的特色。定期發表文章、參加學術會議,也就像是在做自己的產品發表會,或是參加商展一樣。時間不用久,很快就會感受到自己的研究作品其實就是要拿來建立自己的「品牌」,如果研究不突出,得不到學術市場的注意,自然就沒辦法走向更大的舞台。


指導教授也不是博士生的老闆,而是應該被當成挑剔的顧客。博士生不要被動地等著老師的指導,而是要去想,我的產品(論文)或服務(研究)應該如何改進?我還能提供什麼創新與改變?讓我的顧客更滿意。因為如果連一個顧客都滿足不了,那就別提整個學術市場了。


想清楚自己的為什麼要走上學術的路線?又要走出什麼樣一個學術的成果,然後實踐在自己的研究中,這就是「品牌理念」。這就像所有創業人遭逢的艱難挑戰一樣,一定會有辛苦的地方,但一點一點累積,別人就會看到自己的「品牌理念」,認同自己的努力。


但也就如同每一次的創業未必會成功一樣,讀博士班也可能會失敗,甚至失敗的機率更高。走在這創業的修羅道,阻礙與誘惑都在考驗博士生的決心與能力。但失敗也不是人生的末日,而是又一次檢驗自己的機會。就像去問每一位創業的人,不管成功或是失敗,他們都會告訴你,創業萬分辛苦,但我們都從中得到寶貴的經驗與人生。

  

僅以此文送給我所有一起在走這修羅道的朋友。

 

自勉之、共勉之。


圖片是匹茲堡大學的
Heinz Memorial Chapel, 引用自學校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