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09 22:29:17咖啡海

不負責書評:《別睡,這裡有蛇!一個語言學家在亞馬遜叢林》

別睡這裡有蛇
  
《別睡,這裡有蛇!一個語言學家在亞馬遜叢林》是上次回台大時,碩士班指導教授推薦的一本人類學讀物。選擇帶這本書跟我一起來到巴西原因有兩個。首先,這本書是以巴西亞馬遜河原住民為背景,可以增加我對於田野地的認識。儘管我自己的田野是針對巴西的水晶中盤商與礦工,對這個國家多些認識,對自己的田野工作絕對有益。其次,這本書強調了對於研究對象語言的觀察,這正是我自己在人類學訓練中所缺乏的一項,看這本書也算是補足了我這部份的缺憾。
這本書的作者,作者Deaniel Everett是伊利諾州立大學語言、文學既文化系主任,年輕時為了傳福音攜家帶眷到巴西亞馬遜叢林裡待了數年,沒想到福音沒有傳成,卻在學習皮哈啦族(Pirahãs)語言的過程裡,學習到與西方世界截然不同的宇宙觀與世界觀。若要舉例,書中實在太多例子,所以容我引用書腰上從書中摘出來的宣傳詞:

皮哈啦語裡只有三個母音語八個子音,但每個皮哈啦語的動詞,卻至少有六萬五千種可能形式。
皮哈啦人會不時更換名字,理由通常是他們在叢林裡語相遇神靈交換了名字。
皮哈啦人不會將夢是為幻境,清醒與沈睡時所看見的東西,皆屬真實經驗。
皮哈啦人互道晚安時會說:「別睡,這裡有蛇!」因為叢林中危險還伺,熟會讓他們無從防備。

對於Deaniel Everett來說,在皮哈啦的田野工作讓他認識到人如何透過語言和他們所居住起的世界互動,進而形塑出一套宇宙觀,並且衍生出獨特的文化與社會秩序。在這本書中,Dr. Everett如此形容皮哈啦人最核心的價值觀與語言習慣:

“皮哈啦人的陳述內容只與此時此刻直接相關,可能是談話者本身所經歷的事件,或是談話者生命中接觸過的人親眼目睹之事(184)。”

因為這樣,當他們描述在河邊看到的神靈時,他們真的相信看到了神靈。對於傳教士所講述的福音故事,因為不是傳教士親眼看到耶穌,讓當地人無法接受其說法。

我無意挑起基督徒的反感,但這本書講到了到最後Dr. Everett選擇放棄了他原本的基督教信仰,因為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當地人對於世界的認識原生於他們的世界,他們沒有「罪」的概念,不認為人類的行為需要匡正,接受事物的原貌,對死亡無所畏懼,他們相信自己(367)。讀到這一段,我其實反過來想人類學家在田野裡所應該扮演的角色。當我們遇到正在改變當地文化體系的人、事、物時,人類學家該如何自處?接受當地文化的變遷?還是直接提醒文化保存的價值?而當人類學家自以為是地提供建言時,又能夠完全客觀中立地不影響當地文化嗎?

我上面問自己的問題其實牽涉到一個學者對於「文化」的定義與想像。顯然,在亞馬遜河流域裡的皮哈啦族,因為環境因素而形成了一個相對非常封閉的社會,所以保存其文化原貌偶也顯得容易。但當我們住在一個現代的社會裡,龐大的媒體工具、無法計算的人口互動等,都讓文化成為一個開放的體系,而非封閉的整體。也因為如此,「文化保存」成為更加棘手的問題,當我們說要保存「文化原貌」時,到底什麼又是原貌?什麼又是該保存的文化呢?這些問題或許無解,但卻是人類學家與關心文化議題的朋友可以進一步去思考的方向。

PS:沒想到一整個五月只在部落格發了三篇文章,自己都不好意思起來。巴西田野再一個禮拜就結束,回去美國前因為工作的關係,大概很難再發文。回到美國後,再跟大家分享我在巴西的冒險!

 

封面影像引用自《別睡,這裡有蛇!一個語言學家在亞馬遜叢林》博客來網頁: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14144
蒼蠅水 2020-01-13 10:26:24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