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學期選修Chinese Religious Traditions,按照西方人對於中國文化傳統的認識,孔子是中國宗教思想的一個重要起源。雖然當今華人未必如此想,但畢竟這是老師的選擇,我也就跟著重新拿起論語唸了起來。
子曰:「學而時習之, 不亦説乎。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是「論語」的第一篇,「學而篇」。
雖然高中時期讀了很多遍,但當時缺乏反省的能力,老師怎麼教,我就怎麼背。但現在有了社會科學與批判的訓練後,看到這一句話,卻有不同的感受。
傳統的翻譯是,世人不知道我的能力,而我卻不因此而生氣,難道不也是君子的表現嗎?
對我來講,學而篇放在整部論語的首篇,正是一種宣告,告訴想在孔子門下的學生,想來我這邊學知識,就不要抱持著功成名就飛黃騰達的期待,因為就連孔子本身自己也做不到。唯一能做的,就是要把君子當成一個目標,好好安份地做該做的事,那些吾可取而代之的野心、那些為了爭權奪利的政治口水,在孔子來說,就是名不正,言不順,不安份守己的人才會有的。
如果我們把孔子對於語言知識的論述都集合起來,會發現,孔子要求的是對於對於典範的服從,對於古典的涉獵浸淫,而非創意與變化。這其實也反應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在一個周天子之下,諸侯各自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如此才有大同世界。但是實際上,從春秋時代起,除了協助經營國家外,許多知識分子開始發展出有系統的政治主張,並且使整個春秋時期使之動盪。對於孔子來說,知識分子語言的使用,野心的勸進,是動亂的來源。
於是,孔子向前來他門下的學生這樣說,學習知識是快樂的,與朋友相遇也是快樂的。但是,不要以為成為我的學生,就能在這個時代中飛黃騰達,更別妄想要功成名就。我教你們的,就是如何在官僚體系中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而已,能夠做到這樣,就是我心目中的君子。在我看來,「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就像是孔子職業訓練所的班規,擺在論語的第一篇,宣告了這個補習的訓練上的目的與不足。